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2019产融合作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9-05-21 14:11:2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2019年恰逢中国开发性金融事业开展实践探索25周年。25年来,开发性金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主动建设市场、信用、制度,促进项目的商业可持续运作,利用市场化手段打造了华为、比亚迪等一批世界级明星企业,为发展中国家以市场化方式服务中长期战略提供了重要经验。

5月18日,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主办的“2019产融合作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旨在探索创新推动产融合作的新方法,搭建产融合作的新平台,发掘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共同探索新经济形势下产融合作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会长陈元在致辞中提到,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发展和实践中,开发性金融不是仅凭企业性质是国有还是民营,也不是把财务报表数据作为是否贷款的依据,而是看重企业发展潜质、战略目标、创新能力,通过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支持这些企业发展。

“开发性金融是一种金融理念,金融界的所有企业都可以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基本原理,开展具有开发性金融特征的业务,通过缓解和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物质瓶颈、社会瓶颈、制度瓶颈,推动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制度建设,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陈元说。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但在一段时期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遇到一些难题,金融资金难以到达实体经济。资金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甚至出现了金融资金体内循环、脱实向虚的现象。

陈元坦言,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两大痛点:一是实体经济找不到资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二是资金方找不到优质项目,包括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项目荒”的问题。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沟通渠道。这一现状,既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又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资金流转链条过长,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出现了断层。

针对这两大痛点,陈元提出,要用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搭建中小金融机构合作平台和产融合作平台,运用开发性金融理念和方法,从资金端、项目端同时入手,开辟经济新常态下产融合作新途径。一方面,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开展金融创新,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依托开发性金融的开拓精神和实践经验,通过建立项目库帮助金融机构拓展项目来源,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打通信息瓶颈。对融资需求进行分析、筛选和评估,形成融资信息对接清单,为金融机构差别化信贷提供参考,提高产融信息对接效率。另一方面,拓宽企业融资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项目对接,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尝试破解中小微企业找不到资金和金融机构项目荒、找不到项目的双重难题,推动产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表示,开展产融合作,加强银企对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帮助金融机构搭建优质项目的交流合作平台,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面对当前产融合作上面临的信息不透明、需求不对等、资源错配等痛点和堵点,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着力研究,从产融两端、银企双方的需求出发,大胆摸索、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搭建一座产融合作的融通之桥,从而达成金融促进实体、实体反哺金融的良好局面,打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孔丹说。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中小金融机构工作委员会和产融工作委员会”的揭牌仪式。

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明社表示,长期以来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沟通渠道。这一现状,既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又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导致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之间出现断层。由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联合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中小金融机构工作委员会和产融工作委员会”,旨在解决实体经济找不到资金、资金方找不到优质项目的两大现实痛点。希望借助两个平台,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探索出一条互利合作、多方共赢、协调发展的新渠道。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