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当前,尽管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在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支撑之下,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推动融合发展,积极提质增效,持续提升韧性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制造业如此重要,它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面临投融资困难的难题。原因何在?如何破解?6月15日,在由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主办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畅通制造业创新及融资渠道”座谈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及相关业内人士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制造业投融资为什么如此困难?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做大做强制造业?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配套出台了众多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一提到制造业,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谈及我国制造业投融资难成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由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生产率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在提高,制造业吸引的劳动力也在逐步下降,加上前几年的产能过剩,所以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收缩是符合规律的,这是客观原因。
二是制造业企业市场负债率普遍很高。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是1.8%左右,而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全国平均达到9%左右。制造业负债很重,不良贷款率又高,这就极大地影响借款人、投资人的信心。
三是制造业的社会金融生态不健全。信用体系、融资担保体系以及政府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都不健全。
四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发达。现在搞高新技术产业光靠银行信贷是不行的,还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如VC、PE、创投等。
五是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理念、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也存在问题,不适应制造业的发展。
如何营造服务制造业金融生态?
“制造业金融服务的生态应该是综合的,主要应由金融服务、企业、政府这三点构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上海交大教授屠光绍说。
在屠光绍看来,金融是服务,而目前银行对制造业的服务工具和产品太单一了。企业,则是强调制造业企业本身的转型升级。政府方面,从生态环境来讲,政府要做好信用环境、担保体系(解决间接融资的问题),政府引导基金(解决直接融资问题),带动更多的私募股权基金服务好制造业企业。同时,这个生态系统一定是动态的,不是固定的,一定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制造业金融服务的生态系统很重要,但是如何搭建呢?屠光绍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大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大企业有搭建生态系统的优势。通过它的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很好把企业聚集起来,以它作为主导建立金融机构的跟进以及政府政策配套,包括信用、担保、引导资金。第二个途径是形成一种联盟的方式,来推进这一生态系统的建立,使得更多企业能够受惠。第三种途径是建立一个以政府搭台为主,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把制造业企业、金融机构形成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
肖钢则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的环境。加大调整制造业结构的力度,不死不活以及一些“僵尸企业”,都要坚决退出。另外,优化金融环境的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化融资,大力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等。另外,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此外,要大力推进改革。改革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企业重组,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借力硬科技,撬动金融供给侧改革
从金融供给侧来看,制造业为何频频喊“渴”?
鲸算科技联合创始人李昊认为,最为常见的原因莫过于金融向利论,即制造业的融资难源于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价值目标冲突,及“金融向利”本性的制约,所以出现了做大放小(给大型企业提供大额贷款,不愿意给贷款资金较小的长尾用户提供服务)、嫌贫爱富(服务一二线企业,广大欠发达地区融资成本高)。
如何解决金融向利的问题?李昊表示,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是“金融向善论”,即金融机构要有更高的金融政治站位、使命担当,必须寻找金融的盈利性和向善性二者的均衡,不能办成只挣钱无感情的机器。但金融向利和金融向善,两种观点之争的本质,不是银行缺乏资金,而是在充沛的资金基础上,囿于风控体系完整性有限的原因,银行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投放对象。即资金供需方的有效匹配,这个的根源还是在于技术创新。
如何使制造业畅饮“金融活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应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
“我特别想呼吁加强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由于部分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不良率高,财务不规范等,金融机构对他们资质审核需要很大的精力。金融机构也是企业,不可能不符合规范贷款,必须得满足条件,防控风险。因此,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多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企业信用资质,为制造企业融资提供帮助和便利。同时,这需要更大规模的信用信息的共享,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如是说。
科技具体是如何打通金融供给“任督二脉”?拿鲸算科技来说,作为一家以AI、大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鲸算科技一方面通过旗下闪银,进行精准营销、自动化审批、风险预警等金融科技输出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机器人、芯片、社交电商平台等,提升产业效能。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