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那些年,我们被语数外占用的美术课

发布时间:2019-07-31 16:46:19 推广来源:北京周报

刚刚过去的上周,位于塞尔维亚首都的贝尔格莱德大学举行了第21届世界美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这是国际美学协会最高级别的美学学术会议。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沛,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在不断加深。美学不再只是一门严肃抽象的人文学科,“生活美学”、“社会美感”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所以,今天周报君也想和大家聊聊关于美的二三事~

“低美感社会”引关注

今年四月,《新周刊》出版了一期“低美感社会”专题,副标题是“我们时代的审美匮乏症”。

专题还总结了这种“审美匮乏症”的十大病征: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根据关键词随手搜了几张图片,大家品品。

矗立在河北省三河市的“福禄寿”天子大酒店

被修复成“美洋洋”的千年佛像

杂乱无章的店铺招牌

除了《新周刊》,网络上关于“中国式审美”的讨论还有很多。回顾四周,这些奇葩的城市建筑、土味的街头门脸的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不过,周报君认为,在“中国式审美”被群嘲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美的问题意识的觉醒。

不仅如此,在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美育措施改变现状

蔡元培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正在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

位于上海的筑桥小学开设了专门的“食育课”,以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的食物贯穿,以美学为先导,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能力。

食育课的教室布置

学校的食育课教室会根据季节变化以鲜花和枯枝、蔬菜和瓜果等自然元素来装饰。这种教室氛围的营造,虽然孩子们不一定能马上明白用意所在,但美感的影响就有可能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发生。

食育课上,孩子们正在做节气牌

在小满节气中,老师会让孩子们用“五感”去触摸、感觉和品尝麦仁,了解什么是灌浆,为什么麦仁在小满的时候是甜的。还会花五分钟让孩子们一粒粒剥麦仁,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感与参与感。

藏在校园里的春天的诗

在春天的课程结业时,每个孩子都会写一句关于春天里的诗,并把这些诗藏在里校园里。

当然,提高审美,不只是上上课这么简单,但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除了中国,许多国家都在不断为下一代的美感教育作出努力。

芬兰:建筑是认识美的第一步

自2001年,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公布以来,芬兰学生的素质一直让世界称赞,其完善的教育体系功不可没。

孩子们学习用饼干等食物搭建建筑。(图源:芬兰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Arkki)

1998年,芬兰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正式将建筑教育列为小学美学教育的一部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孩子都会接受专业的建筑课程培训。

除了简单的饼干大楼,还有复杂的几何模型。(图源:芬兰儿童与青少年建筑学校Arkki)

建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美术、地理、艺术等知识都会产生关联 ,不仅能提升孩子对美的感受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观察能力。

日本:设计审美从娃娃抓起

设计是一个对审美要求很高的行业,日本专门为儿童开设了设计、创意类节目,比如日本设计大师佐藤卓花费六年打造的节目《啊!设计》。

这档节目主要有“观察”、“拆解”、“素描”、“天马行空”等板块。

从观察寿司与容器的结合和排列的方式,到把我们日常中最熟视的物品一点一点拆分开,陈列好,让孩子完完全全地看清楚,这些物品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节目还会请深泽直人、原研哉、隈研吾等资深设计师来解说,视角独特,用生动画面诠释了很多事物的原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

随着社会美育措施的不断完善,假以时日,当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社会审美的“中坚力量”时,“低美感”画风一定会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