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嘉宾在会前拍照留念。(郭莎莎/人民画报)
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在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这场以“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盛会,吸引了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他们跨越山海,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以文明对话的力量,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和平与发展的正能量。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去年由中国联合多国推动、并获第78届联大协商一致通过的“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为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部长级会议,正是在这一共识下的重要实践,承载着为不同文明未来合作与理解铺路奠基的深切期望。
摒弃对立思维:文明对话筑牢和平根基
“我们必须摆脱‘我们对抗他们’的对立叙事,”肯尼亚团结纲领联盟前内阁部长拉斐尔·图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指出,当前世界冲突频发,根源之一在于固守“我反对”的思维定式。他呼吁各国人民以更开放的心态,重新走进“我拥抱”的叙事逻辑中。
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法国前国民议会议员皮埃尔·卡巴雷在接受《今日中国》采访时指出:“文明对话是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助于缓解矛盾、促进和平。”
面对甚嚣尘上的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希腊前外交部长乔治·卡特鲁加洛斯表达了担忧,他告诉《今日中国》:“这种与合作精神背道而驰的单一化做法,是构建和谐国际关系的巨大阻碍。”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也强调,各国应将文明多样性视为促进合作与相互理解的动力,而非冲突的根源。“我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必须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开创未来。”
全球文明倡议: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时,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盛赞该倡议是“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团结的愿景,是给世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珍贵馈赠”。
“我很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全人类处于一个世界,到处都有多元文化的体现,而我也深深为文明的多样性而着迷。”博科娃表示,全球文明倡议的精髓在于尊重和欣赏这种多样性,并通过文化外交等手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增进互信,共同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埃及前总理谢拉夫则从中国的自身实践中看到了该倡议的可行性。“我总是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小世界’。”他向记者解释道,“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内部又能多元共存。其文化以和谐与信任为基础,所以56个民族能够和谐共处。”他认为,全球文明倡议的逻辑清晰而深刻:信任是和平的基础,和平带来发展,发展创造繁荣。“因此,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整座‘金字塔’的基石。”
卡特鲁加洛斯也高度评价,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与其他中国倡议相辅相成,“其核心是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和开放的贸易环境,这符合绝大多数人尊重彼此的共同价值观。”
交流互鉴共赢:携手迈向共同繁荣未来
对话的最终目的在于行动与共赢。与会者们分享了文明交流带来的实际益处,并展望了更广阔的合作前景。
“广交朋友会让本国文化更丰富,并获得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塞浦路斯社会民主运动副主席哈拉兰博斯·赫里斯托祖卢告诉记者,“大家都抱着开放的心态,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好的未来。”他希望能将在中国的所学所感带回塞浦路斯,也希望塞浦路斯的文明能给世界带来启发。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摇篮,中希两国的交流尤具代表性。卡特鲁加洛斯表示,两国共同建立的古代文明论坛已成为促进文化包容与平等交流的典范。西班牙众议院前副议长格洛丽亚·埃利佐在接受《今日中国》采访时,赞扬了西班牙与中国之间持久的文化交流,指出两个地理遥远但历史悠久的文明,正通过艺术合作和人文纽带不断加深理解,这既保护了民族特性,也促进了全球包容性。
根据议程,此次会议的6个分论坛将在11日同步展开,就文明交流互鉴与建设包容世界、全球发展繁荣、文化传承创新、人民相知相亲、科技创新发展、学术对话六大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作者:本刊记者 夏媛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