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陆海新通道助力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2019-08-07 15:57:5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郝楠

2015年11月,在习近平主席和李显龙总理的见证下,中新双方签署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协议。该项目谋划之初便蕴含了搭建平台、定位高远的基因。得益于这样的基因,项目顺利运行一年后,更为宏大的“陆海新通道”于2017年2月在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首次联合协调理事会上被正式提出,迅速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

“陆海新通道”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相得益彰,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中国—东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带来助力。

陆海新通道的诞生

从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到战略伙伴关系,及至今天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这一对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关系已经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了提质升级的成熟期。

回顾成长期,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虽异彩纷呈,形势喜人,但却显得多头并进,欠缺协调,多个省份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立足成熟期,基于中新重庆项目进一步提出的“陆海新通道”可谓及时雨。2019年初,重庆、广西、贵州等八省区市政府签署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第一条南北向的纵向大动脉呼之欲出。这条大动脉以重庆为中心,以北部湾为接口,形成陆海空多式联运,大大缩短了航运周期,节省成本,经贸前景极为广阔。

长远来看,“陆海新通道”将能贯通“长江经济带”,打通“一带”与“一路”,推动中国西部成为新一阶段改革开放的前沿,将中国广阔的西部内陆地区与充满生命力的东南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更值得期待的是,“陆海新通道”框架下的省际协调机制,或将能全面整合前期积累,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但同时又不重复、不重叠、不冲突的双边合作。

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广西承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或能获得更多邻省份支持;贵州的大数据、重庆的智能产业等比较优势也能将双边发展推上更高台阶。

当前,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东盟也正迈向其“2025愿景”。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指引下,“陆海新通道”如同双方四手相握,合力将中国与东盟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进展“超乎预期”

2018年12月18日,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已故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并被称为“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家”。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等大型项目的逐渐落地、新加坡与山东等七省市经贸合作机制的相继建立、多个城市直航航班的逐一开设等等,都是这枚奖章的生动注脚。然而,不难发现,新加坡与中国合作的重点长期集中在中国东部前沿,还未深入内陆地区。

伴随着中新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当建设“陆海新通道”这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时,双方目光都转向了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两国借此在基础建设联通、金融联通、第三方国家合作、专业服务四大领域集中合作。2018年7月,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对项目的进展表示了充分认可,称其“超乎预期”。

盘活更多区域

2018年初,中国国家发改委将“陆海新通道”纳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扮演着重要角色。凭借重庆等西部省区的“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将有望成为盘活区域合作架构、连接六大经济走廊、贯通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

这样的战略进展不仅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层面上的,更将通过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形式促进资金融通。此外,考虑到中新双方均有强烈意愿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进程。不断夯实区域经贸发展基础的“陆海新通道”有望增进相关各方的政策沟通,为RCEP的谈判减少阻力。

早在2015年,中新重庆项目落地之前,重庆就曾举办“亚欧互联互通产业对话会”。如今看来,与会各国当时在《重庆倡议》中所展望的互联互通、自由贸易、区域合作、创新发展、人文相亲的亚欧关系已借助“陆海新通道”的东风开启了航程。当然,航程是否能行稳致远,仍有赖于各方持续不懈的努力。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国际问题学者

(《中国报道》2019年8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