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题图书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
8月19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承办的“读懂中国:中国对外出版70年与文明互鉴”论坛在京举行。作为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的平行分论坛之一,约200名来自中外出版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出版与文明互鉴”“中国主题图书出版如何融入国际出版市场”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缘起: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在论坛主旨发言中表示,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外文局有幸与新中国同龄。一代又一代外文局人始终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己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对外出版体系,形成了领袖著作和政治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系列、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经典文学、汉语教材、少儿读物等7大图书产品线,用40多个语种出版了8万余种图书,发行覆盖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在论坛上发言。人民画报社 万全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文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眼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探索在不同语种、不同地区、重点国家构建中外合作出版机构,大力推进中国图书在海外的翻译、出版、发行,重点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等总书记重要著作的海内外出版发行和国际合作翻译出版,策划出版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关键词》等一批有影响的多语种图书,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引领中国图书走出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国主题图书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合作:倾听国外出版机构代表的心声
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阿根廷、埃及、韩国、马来西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等国出版机构的代表分别在论坛上发言。
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出版公司总经理艾哈迈德·赛义德(白鑫)表示,习近平主席“文明互鉴”的思想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相处提供了新的方式。国际合作出版既是“文明互鉴”的内在助推力,也是“文明互鉴”的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经济、民生等方面的优秀书籍及影视作品通过“中国图书推广计划”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论坛现场。人民画报社 万全 摄
北马其顿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诺费·斯诺塔诺斯基指出,北马其顿读者喜欢中国图书传递出的中国式人文精神,那些数千年来奠定中国人思想和文化基础的价值观和美德正是西方世界当下所需的。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宏伟工程,不仅涵盖经济、商业、投资、大型基础建设等项目,也为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交流、为外界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铺就了道路。
韩国耕智出版社社长金胜一围绕13世纪末以来中国程朱理学书籍在韩日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发言指出,归功于中华文化圈政治经济结构等诸方面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延续了3000年以上有机而和谐的交流,这在世界其他任何地区都是罕见的。希望中韩日三国认识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出版交流的重要性,激活以图书为媒介的知识交流,共同探讨和克服新时代的新问题,努力构建互惠互助与合作共赢的东北亚。
▲ 与会嘉宾携手建立“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人民画报社 万全 摄
成果:建立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
作为本次论坛收获的重要成果,中国外文局宣布,正式发起建立“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该机制由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等7家出版单位、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等与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知名出版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依托现有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布局,旨在以“合作、互鉴、共赢”为共同理念追求,面向各国读者和国际市场对中国主题图书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出版协作,实现信息联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中国主题图书的选题策划、翻译转换、本土出版和国际营销水平,携手致力于以图书为载体,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