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王福春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翻阅着《生活中的中国人》画册的样稿,厚厚的画册被他贴上了十几张淡绿色的标签纸,这是他即将出版的又一本纪实摄影作品集。
今年77岁的王福春生长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从事摄影已经40多年,拍摄了几十万张照片,出版了《火车上的中国人》,与《生活中的中国人》《地铁里的中国人》组成了三部曲。这些照片是他对生活的观察,也记录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王福春拍摄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组图深受瞩目,曾获美国洛杉矶社会纪实摄影杰出贡献奖等国际大奖还有各种国内奖。他也被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
“火车是流动的小社会,车厢里演绎着一幕幕人间百态,充满着时代的印迹。我很荣幸能够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以纪实摄影真实记录下历史的变迁。”王福春笑着说,自己是幸运儿。
镜头里的“变迁”
说起纪实摄影,王福春眉飞色舞,他认为,纪实作品蕴含的信息量很大,成为优秀的纪实摄影师,既要有文学和艺术修养,又要有人生阅历。他拍摄火车上的故事,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上世纪70年代,王福春从绥化铁路司机学校毕业后,当了5年兵,转业后回到黑龙江三棵树车辆段做宣传干事。一次偶然的机遇,让王福春彻底迷上了摄影。1977年的一天,王福春被工会领导安排给劳模拍照片。他借到了一台国产海鸥牌相机,从此便一“拍”不可收拾。“那次拍照,改变了我的看法,发现摄影也是一门艺术,还比画画快,我就放下了手中的画笔。”王福春向记者笑称:“这次转行还算转对了。”
△ 王福春的摄影作品
王福春自此开始用黑白照片记录着他对生活的观察,再没有放下相机。“社会发展真是太快了!为我提供了创作的机会。”说起这40多年铁路的变化,他非常感慨:“没想到火车能发展这么快,从绿皮慢车、普快、特快到动车、高铁,铁路网从几条主干脉到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密集地贯穿了整个中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铁路连续六次大提速,时速每小时由过去不到100km/h提速到350km/h……”说起铁路的变化,王福春如数家珍。火车上的人也发生着变化,从色彩单调、样式单一的解放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髦烫发、喇叭裤到如今讲究品质又追求个性的着装,乘客的精神面貌也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包小包,肩扛手提,拥挤不堪、满面倦容,到悠闲惬意、享受旅途,电脑办公、视频娱乐、列车超市、网络订餐、电子客票……王福春的摄影器材,也从最初的海鸥相机,到尼康、佳能相机,又到松下、索尼的数码口袋相机。
△ 王福春的摄影作品
“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成了现实。”王福春的摄影展,就像一本铁路发展史,呈现出历史的纵深感。王福春打开电脑,向记者讲述着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很多张经典照片已经在网上流传。其中,有两张照片在去年中国美术馆《火车上的中国人》主题展中,以整面墙的篇幅展现出来。一张是1998年拍摄的,几名乘客将头伸出窗外看风景,牵引的“前进型”蒸汽机车在广袤的山野间冒着浓浓的黑烟驶向远方。另一张是2015年拍摄的新婚夫妇,两人拿着“囍”字在“和谐号”动车组前合影。谈到这两幅照片时,王福春说:“这两张照片的对比就能体现时代的变化。列车从传统的蒸汽时代到高速节能绿色环保的高铁时代,结婚这张,喜上加喜,以‘和谐’命名动车组列车,寓意着社会和谐,家庭和谐。”
故事,一直在路上
“能够坚持40多年拍摄火车上的人,是因为我对铁路有感情,从事摄影工作后,我的镜头一直没有离开过铁轨上奔腾的火车和车厢里的人。”王福春从小就和哥哥住在火车站附近,与铁路就有不解之缘。
40年来,王福春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十几万公里,拍摄近几十万张照片,为中国人的旅途也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留下了时代印记。
当记者问到王福春最喜欢的照片时,他说每一张都有独特的故事,都会唤起自己不同的情感。有一张照片至今让王福春记忆深刻。那是1995年,在开往广西南宁方向的列车上,在拥挤的车厢里,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光着上身,满身汗水夹杂泥土,靠着车门睡着了。王福春说,“当时拿起相机,却又不忍心拍。我为不能为她提供帮助感到愧疚。犹豫后,我还是按下快门,‘咔嚓’一声,刺痛了我的心灵。现在,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乘车环境也舒适了……”车厢里,也拍到很多美好的镜头。有浪漫的,头戴发饰的新娘乘车去旅行结婚,小情侣在卧铺上蒙着毛毯相拥亲昵;有温馨的,亲人隔着玻璃车窗依依惜别,身穿僧袍的老方丈为女孩号脉诊病,导盲犬引导视力障碍的乘客上车;还有宗教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做礼拜;民族风情的,藏胞在火车上载歌载舞。也有至今让他惋惜不已的,有一次因为一位女乘务员的阻拦,使他错失了孕妇在车上生产的镜头。
照片背后,是王福春的汗水、泪水、血水甚至是危及生命的代价。在上高原时出现头痛、失眠的反应,在南方的酷暑中虚脱晕倒,因怀揣相机在各个车厢“流窜”偷拍被误会成“小偷”或是行为不轨。“最危险的那还是那次,想起来都后怕。”那次,王福春中途临时下车,还没来得及上车,火车就开动了。他一把抓住车门,正当庆幸的时候,火车却突然加速了,身体竟不受控制地“飘”了起来。万幸,列车员和乘客们一起把他拉进了车厢。王福春吓得瘫坐在地上。有人问王福春说:“你不要命了?”王福春回答说:“我的摄影装备还在车上。”
现在,王福春释然地说,这些难忘的经历都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火车上的中国人》,这些由照片凝结起来的历史瞬间,不仅折射出十几亿中国人的个人记忆家国记忆和时代变迁,也唤起人类的共鸣。这些照片在多个国家展览过,自今年五月,“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纪实摄影展在蒸汽机的故乡——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巡展。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的展览部经理洛娜•霍格表示,尽管这些照片是在中国拍摄,但是王福春先生捕捉到了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生活场景,火车作为载体将人与人串联起来,令火车上的时光美好而有趣。
“历史不可复制,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随身带着相机,记录下这个时代的故事。”王福春晃晃手中的莱卡相机笑着对记者说。
撰稿:王凤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