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陈珂 报道)近日,“壮丽70年:见证创新之都的崛起——中央暨海外主要媒体合肥行”活动在安徽合肥启动,在第二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召开之际,40余位中央和海外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合肥科技与产业创新第一线,见证创新之都的新变化、新成就。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助推行业新秀
在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导下,安徽省传统产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走进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记者实地感受了光伏玻璃的制作流程: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块块光伏玻璃有条不紊地“流淌”在生产线上。记者了解到,全氧燃烧窑炉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品质等优点,较普通窑炉节能30%。
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忠喜向记者表示,近几年,光伏发电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为积极响应合肥市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号召,彩虹光伏已建成12MW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超1200万度。针对光伏玻璃生产中排放大量400℃~600℃高温烟气中产生的余热,公司启动余热发电项目,回收60%热量用于发电,年发电量在2800万度以上,另有少量用于生产生活使用,这种自产自用的绿色制造模式大幅度节约了电能费用。通过近些年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彩虹”逐渐成长为面向全球的光伏行业新秀。
彩虹(合肥)光伏玻璃生产车间(摄影 陈珂)
江淮汽车是安徽省的老牌汽车制造企业,从1968年生产出安徽省第一辆汽车以来,截至2018年年底,江淮汽车已累计出口超60万辆,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碑较好,对其出口量占到江淮汽车出口总量的60%以上。
如今,江淮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制造业由高能耗、低性能逐步走向绿色发展和高端化发展的典型代表。
2017年6月1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共同生产新能源汽车。江淮汽车投入两亿元用于转型升级,江淮产品与江淮大众思皓公用同一条工艺生产线,实现了江淮大众共线生产:高柔性、高控制、高速自动化焊接线拥有170台Fanuc机器人,生产节拍达到60UPH(每小时60台)。
江淮iEVS4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线(摄影 陈珂)
同光伏玻璃、汽车制造一样,在产业升级之路上加速前进的其他传统制造业正成为安徽省的新名片。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等家电“四大件”产量近年来已连续两年突破亿台。
创新为“皖美智造”加码、升级
创新将定义一座城市的未来。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准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市长凌云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着国家使命和省委省政府寄托,是我们打造创新之都的重中之重。”
据记者了解,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创新之都合肥日益建立起“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9月21日,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达到64.5%,较2018年增长4.7%,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居前三,安徽排名第六。
采访过程中,合肥创新企业的“黑科技”成果处处可见,诠释着创新之都的“皖美智造”。
通威太阳能是全球最大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记者走在明亮宽敞的车间走廊,放眼望去看不到一个工人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全流程把控的智能机器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威太阳能的数字化生产车间以高效单晶电池无人智能制造为主,打通生产、工艺、设备各个环节,致力于让智慧生产引领产业创新。
作为深耕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在第二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出近30组/件机器人产品,如果将这些参展机器人融合为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将拥有聪明的大脑、智慧的双眼、灵活的手臂、善解人意的性格,堪比“超人”。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部分机器人成果展示(摄影 陈珂)
“康复、养老、助残领域是现代机器人关注与探索的重点之一,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步伐逐渐加快。”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市场部总监钱程向记者坦言。在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采访团亲身体验了帮助病患进行康复训练的医疗机器人,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专属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消防灭火机器人、智能物流分拣系统等前沿科技正在积极实现成果转化。
除此以外,每秒钟7000多转的旋转模组可以“泾渭分明”,靠的是欣奕华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精准定位技术;赛为智能设计研发的无人机在农业指导、应急救灾、通讯中继、警用安防、水利检测、电力巡查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光伏行业,无人机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人工半年的工作量。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