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走进群众游行第10方阵:讲述 “希望田野”上最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10-01 09:50:16 推广来源:北京周报网

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的操场内,这个夏天尤其热闹。从8月初开始,由北京科技大学的1132名师生和北京市1100名农民代表组成的群众游行第10方阵一直在这里进行训练。

9月29日,距离国庆庆祝活动还有不到两天,第10方阵的最后一场彩排在这里如期进行。《北京周报》记者走进北科大第10方阵训练场,近距离感受受阅群众荣誉背后的努力。

群众游行第10方阵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尉红琛摄)

师生农民共绘“风吹麦浪”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1982年1月1日,国家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次群众游行第10方阵的主题便是“希望的田野”,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后中国农民实现的伟大创造和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进程。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马聪介绍说:“第10方阵是历史情境再现展示方阵,我们身着朴实中带着些许喜感的劳动服装,利用带有黄绿抖纱的草帽作为表演道具,营造田野中风吹麦浪的效果,体现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

对于农村发生的变化,方阵中的农民代表、丰台区卢沟桥乡小瓦窑村村委会委员汪征深有感触。他说:“方阵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真的是唱出了我们农民的心声,每当音乐响起,我们就热情高涨,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欣慰。这次能够参加群众游行,也给了我们农民一个为祖国祝福的机会,我将终身难忘。”

来自四川资阳的姚永豪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今年刚满20岁的姚永豪,常常听奶奶讲述她当年养育姚永豪父辈那代人的艰辛故事。“那时候,实行还的是粮食票证制,家里分配到的粮票不够糊口,五个孩子到晚上经常饿得嗷嗷大哭。”他说。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家里的生活就越来越好了。”姚永豪说,“10月1日,我将带着奶奶的嘱托走过天安门城楼,用最饱满的热情表达我们祖孙三代人的喜悦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9月29日,群众游行第10方阵进行最后一场彩排。(尉红琛摄)

训练虽累

三个月来,从年轻的学子到已过知天命的农民,第10方阵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训练,从基础训练、提升训练、集散演练、应急演练,到边框稳定性训练、行进速度训练、人车配合训练,这其中既有辛勤的汗水也有自豪的喜悦。

生于1996年的陈星翰是一名大四学生,但在此次游行方阵中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教官。由于陈星翰曾有在部队服役两年的经历,因此在方阵中,他还负责指导一部分大学生的训练。但陈星翰也坦诚,一开始的训练连他也觉得有些吃不消。“我们的步速要保持在每秒1.16米,其实还是挺难的。”原来,第10方阵人员在行进时不能像阅兵分列式那样齐步走,但也要保持规定步速,此外还要兼顾手部动作,这也是不少参加群众游行方阵的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好在经过数月的训练后,这些问题被一一克服。“当投入训练,一天天练下来之后,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所以感觉努力和付出还是会有回报的。” 陈星翰笑着说。

“从行进间的步幅步速到体能的强化训练,从核心表演区的歌曲动作到挥舞道具的方向频率,这次方阵训练对细节的严格要求,让我们印象深刻。训练虽累,收获更甜。”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范兴乐说。

与年轻学子不同,农民代表中有不少年近60岁的人,但他们仍显示出老当益壮的精气神。据第10方阵组织训练处处长陈大鹏介绍,有些参训的农民虽然已经上了年纪,却从未轻易落下过一次训练、抱怨过一句。“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他们向祖国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他说。

在57岁的尚万江看来,累是肯定的,但正是心中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支撑着大家。“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争取把自己最好的训练成果,把我们农民农村农业的取得的成绩,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展现出来。”他说。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