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巴格达迪被击毙,这会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分水岭吗?

发布时间:2019-10-31 11:00:47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10月28日凌晨,美国政府宣布头号恐怖组织ISIS的头目巴格达迪被美军在一次特种部队的突击行动中击毙。

10月26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彭斯等人观看美军针对ISIS头目巴格达迪展开的特殊袭击行动。

美国总统特朗普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在视频上亲眼目睹巴格达迪临死前的表现多么不堪入目,而且最后不忘了得意地加上一句“我找了他三年了……”

给恐怖组织沉重一击

尽管美国此前已经若干次传出巴格达迪的死讯,但是考虑到这一次的行动是美国中情局和多国情报机关合作的结果,可靠性应该是不低的。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死的或许是巴格达迪某个近亲,而其“本尊”正好借着美国的误判来个金蝉脱壳。

巴格达迪

但是不论如何,美军这次的行动确实给了ISIS组织沉重一击。巴格达迪生死不论真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对于转入地下隐匿状态的ISIS组织来说都会发生一定的混乱。

如果巴格达迪真的死了,虽然ISIS组织已经迅速宣布了他的继承人,可是此人仍然需要时间在组织内部建立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期间ISIS组织的活动能力必然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巴格达迪就犹如当年的拉登一样,对于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有巨大的号召力。从传统意识中“哈里发”的作用和地位出发,巴格达迪的死去,对于目前的头号恐怖组织ISIS来说,有可能就此失去对各国极端主义分子的吸引力,最后逐步变为一个普通的恐怖组织。

 巴格达迪的藏身地被夷为平地。

即便是美国搞错了,巴格达迪还活着,因为处于地下隐匿状态,ISIS组织内部通讯困难,消息传递方式受限,那么部分本来有野心取而代之的头目可能趁机而起,甚至可能会借此讥笑巴格达迪贪生怕死,造成其权威下降乃至组织分裂。

所以说,美国算是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做了一个大贡献。

恐怖主义“化整为零”

但是要想就此认为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从此烟消云散,就恐怕过分乐观了。

只要看看当年击毙拉登后“基地”组织的发展状态,就可以想见未来如何了。

2011年,美军击毙拉登,而后“基地”组织确实出现了分裂。ISIS就是2014年从“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部自立门户演变而来的,结果趁着叙利亚内战的机会,后来闹得比“基地”组织还嚣张。

即便是“基地”组织自身,在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内战中也颇为活跃,照样没有耽误攻城掠地,只不过是因为其主张相较于ISIS显得不够极端和直观,被挖墙脚拉走了很多人马,所以声势上输给了ISIS。

还有一点不能忘记,不管是“基地”组织还是如今遭到重击的ISIS,都开始“化整为零”,将自身的结构改造为网络化和松散化的模式,以此对抗各国警方的合力打击。

恐怖组织一般将组织严密的骨干分子和被其极端思想蛊惑的普通恐怖分子分为两个层次。

骨干分子中还保有公开合法身份的人通过宗教渠道负责宣传极端思想和募集活动资金,而彻底转入地下的则负责传送活动资金和提供进行恐怖活动的技术与必需武器或者器材;一般性受到蛊惑的恐怖分子则只被利用去发动袭击,多数时候只能得到技术指导,有时还须自筹资金和器材发动袭击。这两个层次的恐怖分子之间多数时候并不存在直接的组织联系,双方只是以信仰为纽带建立信任基础,不管是极端主张的宣传,还是恐怖活动技术的传授,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联系进行的。

在西方越来越频繁发生的本土“独狼式袭击”,以及东南亚等地出现的本土性宗教激进组织越来越极端化的活动,尤其是今年4月发生在斯里兰卡的自杀爆炸袭击,都是这种“分层式”恐怖主义活动模式的体现。北约前最高司令、美国海军上将斯塔夫里迪斯将这种恐怖主义活动模式称为“恐怖主义3.0”版。

斯里兰卡当地媒体Ada Derana对外公布了发生在首都科伦坡以北城市尼甘布的一起爆炸事件监控录像:自杀式炸弹袭击者从教堂侧门进入,后在祈祷人群中引爆。

如果深挖一下,不管是“基地”组织还是ISIS,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3.0”模式继续延续自己的存在,都是首先靠着挑起宗教意识形态对抗才招募到的极端分子,而想挑起宗教意识形态对抗并不难。

西方国家的安全政策是祸根

从20世纪开始直到今天,西方国家所采取的各种外交安全政策直接对中东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摧毁性的效果,西方大国不光是对一些中东国家经济上造成困难、政治上颠覆原有政权,甚至直接出兵去攫取自己利益,浑然不顾当地人的苦难。这才是中东等地区恐怖主义滋生的祸根。

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内战和叙利亚内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当地的极端武装泛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偏偏就是现在,美国仍然没有放弃这个做法。

2018年,美军在叙利亚的车队。

本月初,美国突然决定从叙利亚撤军,两周过去,又突然变卦,宣布要留下部分兵力“保护叙利亚油田不被ISIS利用”。而就在此时,美国又将原本两次推迟的突击行动突然付诸实施了。据说美国前两次推迟行动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当地是ISIS控制区,安全风险太大。可是最近伊德利卜的战场态势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安全风险也未必降低到了哪里去,为何又偏在此时动手了呢?

究其原因,美国还是在追逐自己的政治利益。

特朗普坚持要撤军是为了告诉美国国民,本届政府打击ISIS卓有成效,现在已经大功告成不必再花纳税人的军费了。殊不料此举引起的反弹过大,结果难以承受。

在美国的中东盟友看来,美国在叙利亚博弈中抽身走人就意味着美国对中东控制能力的下降,自己可能要另谋出路了。显然美国建制派政治人物会认为在中东影响力的下降就是美国长远战略利益的受损,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恰在此时,美国国内政治斗争趋于白热化。2020大选开锣在即,民主党方面发动弹劾的攻势声势日渐,而特朗普还能与之对抗的底气主要来自共和党内的支持,尤其是建制派共和党要人的支持。

那么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特朗普必须要安抚住反对的声音,不能像过去那样无视,尤其需要稳住共和党建制派人物,接受他们的要求也就毫不奇怪了。

继续保留一部分驻军能够拉住库尔德人,使其不要彻底倒向叙利亚政府一方,那么未来在叙利亚战后重建的政治格局中,美国仍然会留下一点发言权。而击毙巴格达迪,一方面是向美国的中东盟友显示美国仍然保持了在中东的行动能力和干涉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安抚一下美国普通国民,向他们展示一个强势总统的形象,借此堵住那些发出反对声音的嘴。

说到底,“大中东民主计划”给了恐怖组织成长的温床,而叙利亚内战中纵容ISIS去打击巴沙尔政权结果导致其掉头反噬,而这两个教训并没有让美国有一丝反省。

撰文 / 千里岩

(云南财经大学,一带一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编辑 / 李刚

校对 / 聚慧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