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划重点!金砖会晤最值得关注的方面,都在这里了

发布时间:2019-11-15 11:02:54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无疑是今年年底前最值得关注的国际大事件。那么,哪些重要信息是我们不能错过的呢?对此,小百通专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教授,就本次峰会的亮点作出解读分析。以下为陈凤英教授的观点摘要:

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会议召开背景特殊

不久前,智利取消了原定于11月中旬举办的APEC会议,而G20峰会也已于今年6月在日本大阪闭幕。2019年,只剩下金砖峰会这一场重要的国际多边会议,自然就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往年金砖峰会在全世界的关注度并没有此次这么高。在不少发达国家看来,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金砖组织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正是今年的特殊背景和环境,凸显了此次峰会的重要性。

△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中轴线。

在全球形势愈发复杂的当下,世界需要这样一场重要的会议来谈论应对措施,谈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如何看待当下世界的发展,如何看待金砖国家未来十年发展等等,这些议题必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会议焦点引人关注

不能否认,目前全球经济都面临下降风险,有些国家还面临社会危机和制度危机。就金砖国家内部来说,印度和巴西也面临着经济下行或者社会动荡等问题。

本次会晤主题为“经济增长打造创新未来”,“创新”是个关键词,那么,如何用创新来引领可持续发展?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如何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用创新去推动经济转型?这是普遍面临的问题。

而中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从经济稳定发展到比如5G等科技引领世界,中国的发展是欣欣向荣的。

此时,中国在金砖峰会上所传递的中国观点、中国态度、中国方案,就具有了极大的关注度。

当地时间11月13日,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向世界表明了他对世界形势的最新判断,也提出了金砖国家下一步合作的方向,并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的发展立场。这无疑是金砖峰会上的最大亮点。

金砖合作愈发珍贵

当下的全球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美国单边主义盛行,欧洲自顾不暇,在南北合作不顺畅的情况下,以金砖为平台的南南合作在此时显得愈发珍贵。

而合作的关键词还是“创新”。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什么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等等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遇到了困境?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如能源、大宗商品等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过高,致使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而要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只能依靠创新发展。

△ 2018年8月7日,在巴西东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阿科斯市附近,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工程二期第九标段项目中方现场施工管理负责人刘年(左)在施工现场指导巴方员工。美丽山水电站二期项目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首个在海外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特高压+清洁能源”在拉美的示范工程。 新华社记者李明摄

习近平在昨天闭幕式的讲话中指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是下阶段金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新工业革命,就是新的科技革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合作是南南合作中首先要突破的领域。不管是数字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南南国家的发展都是相对落后的,要想实现追赶甚至弯道超车,推进创新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抱团取暖非常重要。印度突然退出RCEP,智利突然取消举办APEC等等,都是因为本国的经济出了问题,甚至引发了政治危机。这样的困难是很难通过一国之力解决的,必须抱团取暖,在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地区合作、国际机构改革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一致。金砖精神代表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在困境之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显得尤为重要。

“一带一路”助力金砖合作

金砖国家如何寻找合作发展的领域和方向?

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这一平台无疑是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有着广泛的前景。

另外,要发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作用,充分利用相关机制,比如应急储备基金等,以应对金砖国家的短期金融危机。

除此之外,南南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发展,首先缺少的就是资金。那么钱从哪里来?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构在融资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比如利用公私合作项目(PPP)来解决资金、就业等问题,这些经验对金砖国家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事实上,当下很多国家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问题等等,背后都是发展的问题。通过金砖峰会这样一个平台,让参与的发展中国家交流经验,借鉴成果,取长补短,这就是其最大的意义。

记者 / 宁静

(本文整理自对陈凤英教授的电话采访)

校对 / 聚慧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