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叶冬敏 报道)他首次在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提出建立了“双融入”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技术融入艺术、科技融入创意”的人才培养体系;
他率先在全国高校开创了皮具设计专业,打造出“学校课堂、企业车间、行业市场”三方融通,“人品、作品、产品、商品”四品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他创办的“创新+技术+平台”艺术科技产教联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中的首创;“五位一体”项目课程模式,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
他是国家级教学名师、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人;他是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教育部职业艺术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他就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时尚设计学院院长——张来源。身披众多光环,如今的他,又多了一个新的重量级的身份——中国报道《设计中国》栏目的总策划人。
与时间赛跑的人
“有为,更要有用。”如何让艺术、让设计为大众所用,那就没有比职业教育更贴合的了。为此,张来源步履不止——“教学与做艺术一样,需要动脑子和不停地创新,一味的依靠传统,只能把学生带到死胡同去”。张来源对高职教育有自己较为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全方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仅会设计,还需懂材料;不仅会艺术,而且懂工艺;不仅有技能,而且会运用;不仅有个性,更有团队性;不仅出产品,更有市场性;不仅有能力,更要有品行。
针对学生,张来源带领教师骨干开发了“艺术+技术”的系列课程,建立“新创意、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等四门特色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产品手绘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等七门课程分别纳入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四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与资源库课程位于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首位,解决了学生创意与科技脱节的问题。
针对企业,张来源联合优质企业,建立了“学校资源+企业技术+市场平台”艺术科技产教联盟,这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类中为首创。创办了全国职业教育成果转化对接会,吸引了超百家高校企业参展。把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师生设计创新成果融入到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线上,促进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解决了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动力机制问题。
在张来源提倡的“双融入”的人才培养体系下,除了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设计意识也显著提升,其中,学生设计的467件作品获国家专利,109件产品亮相2015米兰世博会,赢得良好国际声誉,11件作品被国际机构收藏,387件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
与自己赛跑的人
2015年10月,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一展馆展区多次出现爆棚,日接待量不断创下新高。虽然当地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但参观者络绎不绝,兴致盎然,场面异常火热。场馆外人们排着长队等候参观,多所学校提前预约观展。展出的中国手工艺品博得了参观者的阵阵好评,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纷纷签字留言,为展品点赞。意大利国家电视台RAI(相当于中国CCTV)也慕名前来采访,并对展品进行了专题拍摄。
这就是中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校作品联展在米兰世博会的惊艳亮相。参展方的负责人就是时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张来源教授。
很多人在新闻上看到了张来源与同去展出的万科老总王石谈笑风生的画面,但展览成功的背后,有谁知道他为此已连续两天两夜不曾合眼奋战。参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行程之初就要谋划上百件展品如何合理包装安置,克服航班托运重量和体积的限制;行程中为保证展品安全与三位青年老师把瓷艺作品随身携带,抱在怀中;抵达后克服因时差产生的不适,立即在空无一物的展区内连夜开始布展工作。展览期间,因工作人员少,参观者众多,为给参观者讲解经常饭也顾不上吃。在高强度的连续工作之下,还要以饱满的热情面对众人……所有这些,三位青年老师做到了,张来源也做到了。参展当年,张来源57岁。
而这,只不过是张来源教授工作中很平常的一页。每天超负荷的工作,是张来源的常态。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压力,对张来源来说确实一种充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发展、地区发展而服务的,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发展的本身,多多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国际发展的趋势,把自己的专业教学本身和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拓宽眼界。任何的发展都是跨界与全面的发展,不是单向的。一定要重视跨界、综合和转化,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职业教育这条道路上,张来源的思考越来越多,实践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多。
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张来源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的跨越:
2010年,所负责的装潢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1年,所开发的“多功能墙体”、“家庭物品管理装置”“方便移动的录播台结构”等45件产品,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2012年,所负责的皮具设计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企业能力”国际化皮具设计专业建设项目;
2013年,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参加东盟十国国际职业教育展;
2014年,所负责的艺术设计学院被人社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皮具行业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应邀参加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2015荷兰设计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和中国高职教育的成果,为中国高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所主持的《智能穿戴产品设计人才的产教融合、跨界协同培养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为当年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唯一的国家基金立项。
2018年,所主持的“‘技术融入艺术,科技融入创意’”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获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唯一的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9年9月10日,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张来源作为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亲切交流。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对于艺术之家张来源家族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61年9月16日,湖南永州祁剧世家祁阳“张家九雄”之一,张来源的父亲——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张少庭就曾为周恩来、罗瑞卿等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拾玉镯》,获得极高赞誉,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与行业赛跑的人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数字设计技术、数字成型技术、智能穿戴技术等在设计生产中逐渐被应用,这为时尚设计行业人才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近年来,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战略层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等深入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麦肯锡《2018年度全球时尚业态报告》指出“中国将在201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时尚产业的最大市场”。时尚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满足时尚产业“智能、健康、绿色”中高端对复合型设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对现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脱离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理念不够先进、人才质量亟待提高。仅仅重视学生的文创设计能力,缺乏学生科学技术技能的培养,呈现重艺术、轻技术,重设计、轻制作的培养现状。”身为教育部职业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的张来源为此担忧的同时,也已经早已有所筹谋——他和教师骨干团队针对时尚产业中高端的智能、健康、绿色趋势和科技新特征,集合艺术设计、智能产品开发、产品艺术设计和皮具艺术设计4个专业,组建了时尚与科技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群。
在依托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工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长期深耕于“艺术+工科”的专业综合改革,以国家示范重点专业为核心,以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模式培养高质量学生,以艺术科技产教联盟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模式,以国家教学名师为领衔的专业群教学团队,以“生产性”教学工作坊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科学意识,能够开发时尚产品的健康功能,会应用生态环保材料,能应用智能技术,能掌握先进设备和制作技术,成为具有“科学融入创意、技术融入设计”创新能力并能应用到时尚产业主要领域的复合型设计技术技能人才——
解决了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滞后科技产业发展、设计人才创新能力滞后企业创新需求;
弥补了传统艺术设计类课程缺少科技理念、科技知识、科学技术等内容资源,设计人才缺少先进技术技能训练;
解决了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与高科技类企业产教融入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动力机制不足……
他强化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科技知识和科学意识,从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重点训练外观设计表现技能,到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3D打印技术、激光精雕技术,解决了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科技发展的问题。
整合了“国标、行标、教标”三类标准,形成三方认证权威标准。开发的“3D打印时尚产品制作技术标准”“三维扫描数据应用技术标准”“激光工艺品精雕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得到广东省增材制造协会、全国信息化计算机CEAC教育等多方共同认证。
引领地方同类专业发展。带动1个广东省3D打印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1个省级一流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促成全国40余所高职院校500余件作品在“广交会同步交易展”中转化为企业产品。
辐射全国高职院校,获26项国家级教学建设与科研项目。比如,国家社科基金智能设计人才培养研究项目1个;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项目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资源库核心课程建设7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3个;国家皮具设计与工艺行业标准修订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本。
作为国家职教改革的先行先试的院校,依据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出具的近三届“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本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与全国示范校同类专业比较:就业率高出6%;工作满意度高出5%;专业相关度高出15%;专业吻合度高出12%;创新能力高出1%。
其中,学生在时尚品的工艺流程、外观结构上深入研究,授权国家专利344件,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成为广州市高职类唯一一所被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专利发明突出贡献奖”的单位。学生开发的智能穿戴产品、智能玩具、电子产品、钟表、眼镜、鞋帽、箱包、服装、饰品、艺术品等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300余件;师生开发的环保新材料制作工艺、环保皮革染色工艺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件;有10%的专利已在企业一线得到应用转化和批量生产,并产生一定市场效益,深受企业青睐。
而张来源的目标不止于此,与此同时,他正准备铺开一张大网,让中国的设计行业放眼世界、面向全球。
与世界赛跑的人
我国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计力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知识、创意密度、极高的设计力是全球领先品牌的共性。“要把中国设计推向世界,向全球展示新中国在设计方面天翻地覆的变化。”张来源立志如此。
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商业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石建峰毕业几年后,回想起当年张来源的课还津津乐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设计系主任黄胤穆认为,张来源“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理念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教学方法灵活、开放,非常注重创新……”
如何从让学生与企业更契合,与社会更契合,变成我们培养的是市场的引领者,变成与世界接轨的领先者?从教路上,张来源丝毫不敢懈怠,从未停止过思考。
人有善缘,天必佑之。与张来源深交多年的中国报道网执行主编郝俊杰,力荐并邀请时任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的张来源发起并倡导,成立中国报道《设计中国》栏目,由中国报道网资深媒体运营人叶冬敏任栏目主编。
“我们的中国设计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所认识;我们的职业教育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理念;我们需要更多国内外教育界、设计界、科技界、产业界专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完善高职院校创新产业服务链……”张来源认为这就是《设计中国》应运而生的必然与紧迫。
这也是张来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又趟出的新路子——以设计为媒,搭建一个专注全球设计领域创新的共享新闻平台,以共享创新的模式聚合全国乃至国际优质的设计师与企业用户共同创建。然后,再通过“学校—企业—-媒体”,搭建校企融合、媒体融合平台,搭建“院校—企业—市场”成果转化交易的信息平台,利用融媒体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全面落实十九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神。
与此同时,《设计中国》还将协助举办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广交会”同步交易展;推广“教育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宣传推进“中国3D建模水平认证CEAC项目”;参与高校设计大赛宣传,参与行业设计专题采访报道;与行业深度合作,及时迅速报道产业动态,创建上下游产学研用生态圈;建立院校与企业、市场对接通道,进行成果转化交易;筹备2020--2021中国设计●世界形象优秀设计作品国际巡回展活动,让中国设计与世界零距离接轨。
“希望借助中国报道杂志社丰富的外宣资源和东盟方向的落地经验,通过‘中国设计世界形象’的系列活动,让国内外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战略,让企业树立设计驱动、创新驱动的意识,展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形象,推动中外设计界互学互鉴和互利合作,不断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为新时代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张来源如是说。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