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名誉会长、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组委会联合主席杜青林致开幕辞。(组委会提供)
虽然在中国的业务尚未正式启动,但美国赛睿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却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广大的市场。“我与中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都有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消费者的规模是前所未有无可比拟的。”美国赛睿人工智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吉恩·比朗格在第十二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说。
11月21日至22日,第十二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在北京经济开发区举行。在本次会议上,无论是尚未涉足中国的跨国公司,还是扎根中国已久的跨国公司,都对中国广阔的市场表达了乐观的期待。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开放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根据世界银行在今年10月24日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由46位上升到31位,提升15位。这是世界银行发布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好名次,中国也连续两年进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年度十大改进经济体之列。
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下滑,2018年全球跨国投资下滑达13%的大背景下,今年1-10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3407家,实际使用外资75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
中国以互利共赢为准则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全面铺开,就这一点,不少跨国企业高层在此次圆桌会议上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壳牌进入中国已经有125年的历史,现在在中国建立超过30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液化天然气最大的供应商。“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持续不断的吸引着世界的企业和企业家进入中国市场。现在的中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跨国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载体,将继续能为开放的中国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全球副总裁、壳牌中国主席张新胜说。
“2017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的见证下,我们签署了6艘船只建造合作的协议。去年我们还签署了一项协议,在上海建立一个工业园区,为船只建造提供便利。”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及中国区执行总裁法布里齐奥·费里告诉《北京周报》记者。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在中国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好的投资环境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国内企业在与各国跨国公司携手合作开拓国内市场同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发海外市场。不少企业已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公司的资产和业务遍及六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公司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波介绍,公司为“一带一路”沿线百余个项目提供服务,与20多个国家开展LNG(液化天然气)贸易。“中国海油去年进口的LNG达到2600多万吨,占中国全年5300多万吨的接近50%。”吕波说。
在收获新机遇的同时,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变化。“公司在‘一带一路’区域及临近辐射区域投资约2600亿人民币,投资油气项目10个,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互利共赢贡献了智慧。比如说我们通过创新开发技术输出精细化管理模式,已改变了伊拉克米桑油田的老旧面貌。”吕波介绍道。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不仅仅有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这样的国企,不少民企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蒋承志表示,公司的业务已经开展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铁路、港口、航空、能源等诸多领域。“ ‘一带一路’是 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外国企业到中国发展的一个巨大的保证。这也是各国共建、共融、共享,实现共赢的新平台。”蒋承志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在推动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截至10月底,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还有不少发达国家公司、金融机构与中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合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经济领域是非常好的一个范例。”联合国和平大学校长弗朗西斯科·罗哈斯·阿拉贝纳评价道。(记者 李一凡)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