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王镜榕)国家主席习近平3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
习近平同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成就。行稳才能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能够不断发展稳定的最根本原因,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我们将坚定不移继续沿着我们选择的道路走下去。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日前,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刘明博士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华文明历数千年愈益辉煌的深厚根基
中宏网记者:习近平指出,中国要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国强未必称霸。这首先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人没有扩张侵略的基因,秉持的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您如何理解总书记上述重要论断?
刘明:历史上,大国崛起似乎常常导致冲突。正是根据这种认识的惯性,中国的和平发展被西方某些右翼势力视为当然的“威胁”。中国则反复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传统上,中国中原文明对周边的影响力更多来自于文化的传播,“中华”这个概念更多也是指一种统一的“先进文化”。“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等,无疑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愈益辉煌的深厚根基和伟大力量所在。
千百年来,从仰慕“先进的生产力”到接受“先进文化”,进而至于政治的皈依,是中国作为国家不断扩大以及作为一种文明其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基本模式。中华文化不是地域性质的、民族或种族性质的,而是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政治治理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情感审美模式。
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西方人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10亿左右的欧洲人和美洲人分别生活在50多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中;而10多亿中国人则是生活在一个国家中”——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的民族、种族,并存着那么多的宗教或准宗教信仰,在历史上还经历了那么多的分分合合。连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伍尔西也承认,“帝国精神似乎不是中国历史或政策的核心”。
以理性对话务实合作超越“冷战思维”
中宏网记者:冷战结束后,西方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中国威胁论”在西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
刘明: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的时代,例如1993年布热津斯基出版的《大失控》、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出版的《大混乱》等便持这样的观点,但另一些人则认为西方迎来了推动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和体系的全球化、建立一个更类似于自己的世界的大好时机。
布热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中说:“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甚至将自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定题为“历史的终结”。福山“浪漫地”声称,“我们可能正在目睹……这样的历史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的终结点和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及。”
这样,似乎无可避免的问题与困境出现了:在西方某些右翼势力眼里,中国经济起飞、影响力持续扩大等等便显得十分突出。无论是作为所谓现存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还是作为所谓新的“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新秩序的推动者,还是作为所谓当今世界的“领导者”,美国当然最为关注那些实力相对强大或者上升势头较快的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对于中国的定位始终存在着种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1992年,哈里·哈丁率先提出了“非敌非友论”。他在《脆弱的关系:1971以来的美国和中国》一书中说:“美国的政策应当基于这样的认识:两国的利益既不完全一致,也不完全冲突,而是部分一致,部分对抗。中国既不是盟友,也不是敌手,而是美国必须与之对话、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用力气与之讨价还价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出现了一波蔓延。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伊斯兰的推动力,是造成许多相对较小的断层线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崛起则是核心国家大规模文明间战争的潜在根源。”约瑟夫·奈也认为,“巨大的、不断繁荣的国家可能在其边界之外显示力量”,中国作为“具有文化优越感和在历史上曾遭受世界上其他国家痛苦对待的国家,是难以安于现状的”,“一个强大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和世界秩序的其他部分形成挑战”。
当然,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更为务实一些,他们认为:中国究竟是美国的敌人还是朋友,还在变化之中;而“如果把中国视作敌人对待,那么它就会变成敌人”;“如何对待中国很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美国和西方,理性的声音仍然存在且仍在增长,务实的力量仍然存在且仍在增长。我们应该相信人类的理智,也应该相信历史的发展。
把握好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核心
中宏网记者: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传承好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中国理念?
刘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演变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中国日益迎来世界或关注、或审视、或疑惑、或挑剔的目光。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对中国仍然抱有误解、心存疑虑的情况也仍然存在。在特定时点和背景下,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矛盾和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
作为新时代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国际传播工作者,既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又要进一步在对外工作中践行我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下高楼、出深院”,到国际主流社会的媒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去,到国际主流社会的社区和民众中去,用“看得见眼神”的方式去做“面对面的国际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用更能为人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他国受众熟悉的话语方式,去阐释中国的立场,给予外部世界令人信服的答案。做到这一点,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大。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进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真正的大国必须拥有某种独特的经验和力量持久地影响着本国所处的时代,必须在物质生产、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和精神价值等各个方面提炼出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理念。
新时代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中国理念”。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我们提炼中国理念、创新发展方向、推动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多边议程、给予外部世界令人信服的中国答案的思想宝库。
深入挖掘、提炼、系统化和推广新时代的“中国理念”,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课题,也必将推动新时代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与此相应,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治理、中国理念,也将进一步形成更为完整、更为丰富、更为系统的传播整体,把新时代的中国国际传播引入更广阔的领域和舞台。
新时代中国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国际传播工作者,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职责,也应当交出无愧时代的答卷。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