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大湾区科技创新这一年

发布时间:2019-12-13 15:33:19 来源:中国报道

记者 王哲

每天清晨,不少香港创客从深圳福田口岸过关,来到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福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工作。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许多创业团队汇聚于此,为追寻他们的梦想而不懈努力,这些充满朝气的创客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一道亮丽风景。最新数据显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活跃着超过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万名创客在这里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7月5日,《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成为一流湾区,关键要靠创新,这也是落实《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湾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凝聚创新的澎湃动力

香港创客孙中一每天往返深港两地,他创办的企业刚刚完成了B轮融资。每周有一半的时间,他都要往返于香港新界和深圳前海,单程只需要一个小时,作为一名“85后”香港创客,他已习惯了港深双城生活。

“《实施意见》允许科研、医疗仪器设备及药品在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异地购置使用。这对于我们非常重要。” 孙中一的创业梦从香港大学的实验室进驻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支持创业创新的优质生态圈更是让来自各地的创业团队如虎添翼,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孵化机制让初创企业能全力聚焦于产品研发,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有发达的产业链资源,从采购零部件、焊板到量产等工序均可一站实现。”孙中一说。

为了帮助更多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精心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沙龙、创业比赛等活动。让初创公司有机会接触到各地前来考察的政府部门、投资机构等,在市场开拓和企业融资方面赢得了先机。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重要和迫切的是要破除创新要素便捷流通的障碍,特别是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等方面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圳市政府副市长王立新曾指出,近期推出的16项惠港政策措施,涵盖科技、金融、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领域,为港澳同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最大便利。

选择在中山市创业的澳门籍青年、中山市羲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嘉荣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祖辈的家乡就是中山,选择在这里创业感觉特别亲切,但他更看重的是在大湾区范围内中山创业成本相对比较低,优惠政策也多,人才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上大湾区将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中山原来位于珠江西岸的交通劣势将不复存在,科技创新优势更加凸显。

改革开放40年来,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中心,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今年以来,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连通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需要,各地方政府在三地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仪器设备进出口、样本样品便利通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深化改革,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力争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内地与港澳创新合作的重要示范区。

源头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广东的科技研发投入全国第一,粤港澳地区的科技研发总量在全国更是遥遥领先,但原始创新曾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弱项。

对此,《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原始创新领域成绩斐然。

华为、腾讯、优必选等多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日前发布的2019年“50家聪明的公司”榜单中赫然在列。借5G东风,华为、腾讯等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今年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蓝海,抢占全球创新发展新高地。

优必选一直坚持在机器人伺服舵机技术上创新,在短短6年时间里估值超过40亿美元。

大疆创新在无人机领域的持续创新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其官方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大疆创新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已近万件,全球授权专利超过3100件。

云洲智能在全国首创海洋高速无人船打破技术垄断,从天到海,展现了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

深圳显扬科技通过3D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三维精准定位,可在复杂的应用环境中自动感知物体位置,成为全球人工智能3D机器视觉技术的领军企业。

广东省今年与中科院共建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智能超算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启动建设未来网络、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表示,原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方面相对不是最强,现在已经迎头赶上,如广州、深圳都有国家计算中心,建在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科学装置,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深港双方毗邻区域、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及周边适宜开发区域、广州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及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区域,建设三大科技创新合作区。如何让三大科技创新合作区形成创新生态圈?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是关键。

11月9日,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在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众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转化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和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机器人研发、智能制造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由香港高校团队与中国移动联合研发的5G自动驾驶车正在路段测试。澳门科技大学与广深等多地企业联合生产的商业机器人已逐步市场化⋯⋯

汇桔集团联合创始人郑自群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大湾区的部分优秀企业甚至比国际跨国公司更具竞争力。这些已经在知识产权竞争力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毫无疑问具备更强大的发展潜能。”

(《中国报道》2019年12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