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杨利伟、毛利卫,中日首位宇航员对话:“太空看地球 没有国境线”

发布时间:2019-12-19 14:28:37 推广来源:人民中国

12月14日,中国首位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在日本科学未来馆,与该馆馆长、日本首位航天员毛利卫会面。中日两位宇航员开启了一场关于太空探索的精彩对话。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走上宇航员之路

毛利卫:我刚上中学的时候,人类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进入太空的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当时说的一句话:“地球是蓝色的”,让我对太空充满了憧憬与梦想。因此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并在之后的研究领域不断努力进取。

杨利伟:不论哪个国家的航天员走上这条道路都不容易,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经历和因素促成。小时候,我的家就在飞机场旁边,所以我从小就对飞机很感兴趣,盼望能成为飞行员。高中毕业以后我很荣幸加入了飞行员的队伍,做为一名空军飞行了15年。大家知道天空和宇宙是一体的,因此在飞行的时候,我就对宇宙充满了向往。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时候,我就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的选拔。选拔过程非常漫长,前前后后经历了两年时间,被选中之后又经过6年的训练,这个过程也非常艰苦。

在太空上吃什么

毛利卫:首次上太空的时候我想带拉面上去,但是不行,拉面有汤汁。然后我又想带纳豆,说也不可以,因为能量太少。后来我想要是能有些米饭再有点味道就好了,比如咖喱。后来,咖喱米饭试验成功,现在已经开发成许多国家通用的宇航员食品。

中国的首次航天飞行

杨利伟:我飞行的时候,中国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因此压力非常大。到太空后,有些问题我们是有准备的,但有些则毫无准备。讲个小故事,有一次飞到了阴影区,太阳照不到的一面。突然看到悬窗亮了一下,当时我非常紧张,但什么也看不到。执行任务的时候是一个人,也没人商量。绕着地球飞行,45分钟后飞到了阳照区,我就一个铆钉一个铆钉去找。后来又将要进入阴影区时,我就提前在悬窗等着。最后发现,原来是地面的闪电照到太阳能帆板反射到了飞船,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但当时我非常紧张。还有一次,一位国外宇航员曾告诉我,他首次进入太空时在空间站的睡袋里休息,等他醒来一睁眼,突然看到眼前飘着一只手,吓了一跳。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手。因为悬浮,已感觉不到是自己的手了。这些都给我带来很多奇妙的感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未来

杨利伟: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1992年立项到现在已经27年了。我们做了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天地往返;第二步,出仓和交会对接;第三步,空间站建设。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计划在2022年年底前建成中国首个空间站。27年中,我们也开展了大量的交流、训练、培训等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航天员开展交流。我想不远的将来,大家会看到中国空间站在太空飞行。我们还设计了国际合作的试验机箱和国际合作的仓段接口。世界各国希望合作的话都可以联系我们。

中日太空合作

毛利卫:日中两国的合作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层面的交流不少,但是还没有进入到宇航员操作领域的交流。

杨利伟: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发展趋势,这是最能体现国际合作的事业。我们去别的国家,需要经过海关,但是在太空是不需要签证的。中国一直坚持开放,我们期待在宇航员的选拔、训练、包括共同的宇宙飞行、空间站内科学实验以及实验成功推广等方面能够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在太空间的合作缩短了人的距离,也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距离。“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人类的脚步走到哪里,人类的文明就走到哪里,这是科技带来的改变。

地球本无国境 探索宇宙探索未来

毛利卫:“在太空中看不到国境”,国境是人类人为设置的。河流、山川就在那里,我们升空后,不知道要飞到哪个国家。如果返回地面时遇到危险,不论哪个国家也都会迎接我们,这是各个国家很早就签订过的协议,是人类的共识。

杨利伟:当我通过悬窗看地球时,真的觉得人类非常伟大,把几吨到上百吨的航天器发射到宇宙。人做为个体又非常渺小,保护地球的心理是油然而生的。科技带来很多便利,也带来了资源和污染。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如何让科技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做好服务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毛利卫:有人问我们离火星有多远,离移民火星还有多久。我想每个人想法都会不同,但我想,首先要问去火星的目的是什么。我并不认为一定要移民火星,反而认为应该更好地保护地球。就好像两个国家相比较,如果不比较,就不会知道各自国家的特点,但知道了自己的特色之后,未必非要到另一个国家去生活。把自己的家园守好、建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杨利伟:人类对自我的探索是一种过程,也是对未知的探索,是提高人类自身生存能力的探索。地球并不是永远存在的,不只是要认识自己,还要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空间。中国古代有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现在人类已经能到月球上去了。美好的愿望和期待也是人类前行的力量。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