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距离《外商投资法》正式落地4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随着《解释》通过,进一步确保了《外商投资法》在审判领域得到公正高效执行。
事实上,自今年初以来,外资领域相关政策法规接连出台,备受国内外瞩目。在新法实施之际,多家在华投资企业及外国商会等机构再次聚焦中国市场,点赞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表达投资中国的信心。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世界银行10月23日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这是中国连续第二年位列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
近年来,中国营商环境在便利化方面的改善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11月7日,在第二届进博会装备展区,一台德国永恒力叉车在进行作业演示。(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德国永恒力集团中国区总经理白大平表示,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包括公共交通、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营商环境的软件水平持续优化。“例如,上海市正在推进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对面向群众和企业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能够让我们只跑一次、一次办成,行政效率大幅提升。”白大平说,“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下,我们作为外资企业感受到自己已经真正融入,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不仅在便利化上取得突破,中国营商环境优化在法治化和国际化层面也取得更大进展。
“《外商投资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强调在法律上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青岛德国企业中心总经理柯雪婷(Kerstin Kaehler)告诉记者。“从经济开放和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的角度看,《外商投资法》在全国范围实施后,将成为中国扩大开放的强劲信号。”
利用外资稳中有进
从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颁布,到配套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草案)》通过,引进外资的政策效应陆续显现。
商务部12月1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747家,实际使用外资845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成为全球投资贸易低迷背景下的一抹亮色。
11月23日,随着中德双方代表铲动第一铲土,德国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重化工领域的首例外商独资项目。(新华社记者 李嘉乐摄)
稳定的外资形势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诸多外资企业的实际行动上。
11月23日,巴斯夫石化基地项目在广东湛江正式启动,这是巴斯夫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此外,今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开工建设。这是特斯拉首个海外超级工厂,也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12月30日,距离开工建设不到一年,首批15辆国产特斯拉Model 3在上海超级工厂正式交付给客户。
12月30日,特斯拉在其位于上海临港的第一个海外超级工厂,举行中国制造Model 3首批员工车主交付仪式。(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除了大型跨国公司,海外中小企业也抓住开放机遇拓展中国市场。
德国精密夹具制造行业的“隐形冠军”雄克公司计划到2020年末在上海总部建成自动化研发中心。“雄克中国目前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去年我们在上海新成立了装配车间,截止到明年年末,计划在上海总部建成自动化研发中心,提升中国技术团队的本地化服务能力。”雄克中国区总经理杜尚俭介绍。
11月5日,德国雄克公司的服务型机器人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装备展区。(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大量德国企业长期深耕中国市场,其生产环节相互密切联系。有鉴于此,可以预测,在《外商投资法》生效之后,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柯雪婷表示。
精准回应外商关切
如今,《外商投资法》落地在即,如何更好地实施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保持对现行法律状况的了解。”柯雪婷表示。
除了制定配套条例和司法解释,国务院近日出台《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抓紧清理相关法律规定,修改或者废止与《外商投资法》规定不相符的内容。此外,自今年下半年开始,商务部已为全国商务部门开展了相关培训,指导各地准确理解和把握《外商投资法》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提供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