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中日韩深化合作的现实基础,不报团不足以取暖过冬

发布时间:2020-01-14 10:12:53 推广来源:人民中国

回到中国十七年,超过了在日本学习和工作的十五年时间后,渐渐地感觉春节才是新年。2020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早,1月25日为正月初一。中国的新年,在时间上比阳历晚了将近一个月,但感觉不论是气候的寒暖程度,还是周边动植物的变化,阴历中的春节和这里的生活更为贴近。

欧盟(EU)在1991年成立,紧接着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也建立了起来,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在1992年提出后,至今尚未正式成立。至于2012年提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也由于2019年年底印度决定不参加,接着日本态度开始不够明朗,目前谈判还在继续进行中。

中日韩的FTA、亚澳的RCEP在系统建设上比EU、NAFTA晚了很多,但经济上的联系并不比欧美差,特别在世界经济局势愈发不够明朗的时候,中日韩报团取暖的态势愈发明显了起来。2020年三国经济上的向心力会比离心力高出很多。

中日韩经济减速的寒流

在笔者回到中国的十七年中,中国经济失速论、崩溃论,在日本舆论中已经有数次热潮,如果真的按那些经济评论家的预测,中国经济已经死去了数回,如今该比印度的GDP更差,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不论是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还是到了2019年中国GDP(133,680亿美元)进一步超越日本(49,717亿美元),日本舆论中的中国经济失速论、或者中国经济崩溃论依然保有很大的生命力,只是渐渐地从一种冷眼变成了毫无实现可能性的期望了。

有一点被失速论说到了。中国的增长率确实在下调,但日本、韩国的下调也明明白白地摆在了那里。2019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日本GDP增长率从1.0%下调至0.8%,将韩国GDP增长率从2.6%下调至2%。降幅尽管没有中国大,但这是在经济增长已经相当缓慢的基础上做出的下调,降速的影响相对来说要更大一些,对未来的展望也会更为悲观。中日韩经济下降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贸易的下滑,换句话说是外部环境的恶化。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两国互相加征关税范围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大幅下跌。从1990年到2018年,中国在日本外贸中占比从3.5%增至21.4%,在韩国外贸占比从2.1%增至23.6%,取代美国成为日本和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受到美国人为的打压后,也影响了日韩。2019年日韩出口均出现持续负增长,中日韩区域内部贸易也萎缩近10%。

日本在半导体产业的上游原材料领域占据绝对优势,韩国的强项是存储器、处理器等集成电路模块,中国则是手机、计算机、游戏机等终端电子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京东集团副总裁沈建光认为,“电子消费品、特别是手机的下行周期对中日韩的相关产业都造成了负面冲击。”

是“美国优先”的特朗普经济政策打乱了世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开始遭遇寒流,中日韩首当其冲。

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韩国总统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成都杜甫草堂共同出席中日韩合作20周年纪念活动。三国领导人共同种下一棵桂花树(新华社)

共同的多边化目标与东亚区域内的对立

面对这场经济寒流,中国在积极推进中日韩FTA及亚澳RCEP,尽管这里有诸种困难,但用报团取暖的方式来应对寒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渡过危机,是中国一贯主张。日本在未能和美国签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努力,成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推进多边外贸关系。

从中日韩三边经贸合作看,中韩自贸区已于2015年建立,但日本与中国和韩国均未签订自贸协定。日韩关系在2019年进入到了战后最为艰难的阶段,日韩关系转暖还需要非常大的努力。人们普遍认为,中日关系在2020年会有较大的升温,但日本舆论在中国经济失速论、崩溃论破产后,一部分转向在政治等方面对中国的质疑,让民间感情获得恢复变得十分困难。

尤其是进入2020年以后,尽管中美关系趋向缓和,双方于1月15日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定,但美国对华关税减让幅度有限,中美技术脱钩正在发生,双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分歧还将在后续谈判中不断显现出来,博弈不会在短时间结束。这让原本已经十分严厉的日本对华舆论,更有了增长的势头。

中日韩及东亚与世界的多边合作到底如何坚持,目前三国尚缺乏共识。

回头看2019年的成都会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2019年年底,第八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成都发表的《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时,感觉在美国推行单边化、去全球化的时候,中日韩释放出加强区域合作的积极信号,为东北亚经济合作、为世界经济走回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美国有强大的IT平台GAFA、有世界最为先进的金融体系,在这方面美国软实力确实无敌,但美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已经不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工业品的制造方面是东亚国家走在了美国的前面,这个趋势今后十几年不会发生变动,即便小有变化,也不会出现制造业回归美国的结局。

2020年以后的东亚,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中日韩依旧保持向世界各国提供民用工业产品的能力,三国经济合作、企业合作有着坚强的基础。

陈言

人民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