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胡正跃与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合影
2019年12月25日,本人率团前往越南中部义安省出席中越人民论坛第十一次会议。经停河内内棑国际机场。走出机舱,便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便是我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先生。由于航班衔接原因,世团在机场陪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我借机向其求教越南社会、文化及中越民间交流情况。他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我等着实受益匪浅。
△ 河内的chibook书店
时间匆匆,昔日的青年学子已然成长为一名干练的高级外交官。我为他高兴!
我们相识于30年前。当时他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学生。我应邀去他们班上介绍越南情况。世团是学生中提问较多和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一位。
若干年后,我们成了驻越使馆同事。想起来,距今亦已有26年之久。当时中越关系刚刚实现正常化。文化处工作基本属于重起炉灶阶段。世团作为文化部派出的一名新人,工作热情很高,干劲十足。他今天的成就在当时就已打下坚实基础。
我于1993年离开河内,去了新加坡工作。从此一别就是十几年。
2005年,我在外交部担任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发起了一个"青年外交官文化系列讲座"。为体现重视,办好第一个讲座,我通过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女士,要到了前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的电话。没想到王老欣然答应,并嘱我与其秘书联系具体事宜。他还顺便介绍说其秘书过去曾在驻越使馆工作过,名字叫彭世团。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好小啊!时间又过差不多十年。2014年,我在澳门大学又见到了前来驻校创作的王蒙,世团老弟仍随从在侧。这是我不曾想到的。我在外交公署为王老接风。澳门好几所大学的校长均出席作陪。王老谈兴很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外交的最高境界是文化”。
世团出任驻越使馆文化参赞,是恰当人选,且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当前中越关系正处于蓬勃发展新阶段。人文交流无疑是双边交往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头绪很多,份量很重,成效日趋明显。我始终认为,要做好一名外交官,首先必须通晓当地文化,熟识当地风土人情,尊重当地文明成果。必须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以利良性沟通,架设友谊桥梁。
△ 越中对照双语诗集《在河内》。
读了世团的《走过河内》越中对照双语诗集第一册,本人深受鼓舞,深受感染。既饱含深情,又极富哲理。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中越关系要全面发展,离不开两国人民之间心灵沟通。从这个角度讲,即将付印的《走过河內》第二集必将再次给中越两国诗歌爱好者带来一份新的感悟,新的分享。写诗并非诗人们的专利。作为一名阅历丰富和挚爱各国文化的外交官,希望世团坚持创作,将来能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为促进中越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独特贡献。
撰稿:胡正跃(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外交部前部长助理)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