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两国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向部分中方媒体通报了协议签署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美双方第一阶段经贸协定的签署,无疑释放出重磅信号。
从《协议》内容看,无论是双方扩大农产品、制成品、能源、服务等领域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还是双方承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建立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以及美方承诺取消部分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等,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双方关切,既顺应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有利于满足中国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也有利于两国工商界和消费者,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
在中美双方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周洛华曾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表示,世界上有两个美国,一个是美国国家本身,另一个是美国主导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我们一直积极维护战后秩序,虽然它需要做一些修改和完善。中美都是对人类命运承担很大责任的大国,双方达成的任何协议都是共同维护战后的国际秩序。只要中美一起维护,对世界人民来说就是福祉。”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旷日持久的中美经贸摩擦是全球经济贸易的一场噩梦。“中美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有的两个十万亿美元经济体,即使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日本,2019年的名义GDP也仅相当于中国的37%。”他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从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来看,世界经济已经在2014年前后进入低增长时期,并可能延续10年左右。“中美贸易摩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会是长期的。”
但梅新育也认为,双方此时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利好也是加倍的。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这是平等互利的协议,也只有平等互利的协议才是有希望落实并长期遵守执行的协议。”
前期中美经贸磋商的跌宕起伏表明,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是解决中美经贸问题良好的开端,当下首要是努力把协议落实好。
《协议》明确,扩大自美进口规模符合我国既定方针和现实所需。以农产品为例,中方将增加对美国乳品、牛肉、大豆、水产品、水果、饲料、宠物食品等农产品的进口,今后两年平均进口规模为400亿美元。在梅新育看来,不论双方是否发生贸易摩擦,中国肯定是要扩大从美国进口农产品和能源的。
他认为,扩大进口农产品和能源,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国民生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抑制国内下游产业成本,保持、增强国内下游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贸易摩擦暂停升级,回到平等互利的轨道上,对双方都是好事。”梅新育告诉记者。
在经贸磋商期间,美国已发布最终规则,承认中国鲇鱼监管体系与美国等效,允许中国的熟制禽肉输美。协议规定,美国将允许中国产香梨、柑橘、鲜枣等农产品出口美国。“这其中有些问题已经谈了10多年了,这次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梅新育认为,中美贸易中的“硬骨头”只要双方付出努力就能“啃得动”。
刘鹤在《协议》签署后答记者问时表示,协议签署后,中方将同美方共同努力,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遵守协议约定,努力落实好协议相关内容。同时,双方应照顾彼此的核心关切,多做有利于双边经贸发展和经济金融稳定的事情。
记者(见习) 陈珂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