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19日是日本各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日子,也就是日本的高考日。近年来,参加日本高考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加。同时,在中国大学读完本科后选择出国深造的学子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留学日本。本刊记者来到名古屋大学进行采访,这里的中国学生超过留学生总数一半以上,不少人还在诺贝尔获奖者的亲自指导下进行学习研究。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留学生在名古屋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吧。
严冬腊月的拼搏将带来樱花时节的收获。在此祝愿每一位留学日本的莘莘学子心想事成,学业有成。
名古屋大学
求学之路
在去年名古屋大学秋季校园文化节上,丰田讲堂广场上几辆奇形怪状的汽车引来了众人围观。这些汽车或由一般车辆改装,或曾在高尔夫球场服役,而其中一辆圆头圆脑外形可爱的小车最受青睐,它让人们不禁联想到科幻故事里未来世界的交通工具。名古屋大学未来社会创造机构移动社会研究所的森川高行教授向大家讲解,这是正在研发测试的无人驾驶车辆。面对老龄化社会,这些能够自行往返指定地点的小车,或将成为老人的代步工具。
正在研发之中的无人驾驶代步车
听森川教授讲解的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其中还不乏认真做笔记的学生。除名古屋大学的日本学生和返校的毕业生之外,还有不少中国学生的身影,王冰洁就是其中之一。
王冰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在名大就读硕士。她在高中时就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参加了不少课外的化学实验研究和比赛。之后如愿地考上了上海交大,并进入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目标的致远学院学习,专攻高分子材料。致远学院十分鼓励学生与外界交流,经常邀请外国老师前来授课,并为学生牵线搭桥赴海外留学。王冰洁说:“同学中想去美国的是主流,但我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在听过一次名古屋大学教授的来访讲座后,通过导师推荐,在大四那年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了名古屋大学。”而正是这一年的留学生活,让王冰洁下决心本科毕业后重返名大,继续深造。“日本的技术水平和这里的氛围吸引了我。”王冰洁说,“记得交换留学时,我们的课题组研究液晶高分子,看到老师利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让薄膜表面发生各种变化,这让我充满好奇,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了。”而说起学习环境和气氛,王冰洁也感到十分满意。她本来不会日语,交换留学时从零学起,但是过去追过的日文原音日剧和动漫早就为她学日语打下了基础。王冰洁感言:“这里老师的英语都很好,在平时学习中几乎没有沟通障碍。而日本老师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为人热情,对学生有问必答的作风,让我在这里学习感到特别踏实。”
接受采访的王冰洁同学(上)和曾刚博士(下)
超过半数是中国留学生
作为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师的曾刚博士还担任该校中国交流中心的副主任,他介绍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的一组数据:201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就读名古屋大学的留学生有2235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为1206名,超过半数。名大外国留学生最多的是工学部和工学研究科,有留学生412人,其中228名来自中国大陆,占到55%的比例。为何名古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比例如此之高?松尾清一校长给出了答案。
每年名古屋大学都会与南京大学合作举办“南大杯”汉语演讲比赛。伴随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人数不断增加,参赛者每年都在增加
松尾校长介绍说,名古屋大学早在1982年就与南京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而随着与中国的交流逐渐升温,2005年在上海设立了联络事务所(2014年更名为中国交流中心)。“2015年我开始担任校长,那年赴华参加了交流中心10周年庆典,当时有许多中国的大学及各界的朋友出席活动,真是热闹非凡。”松尾校长回忆说。中国交流中心的设立,是名古屋大学积极接收中国留学生,鼓励日本学生赴华留学,积极促进两国研究人员交流方针的体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2001年、2008年和2014年,名古屋大学的6名教授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这使得大学名声大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教授在2017年3月到上海进行演讲,而更早以前,名大的名师们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各个友好院校进行“名大巡讲”授课活动。“近年来,我校在中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学生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在名大可以学到什么,并与自身志愿相结合,这恐怕是中国留学生激增的原因吧。”
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
此外,曾刚博士从中方视角也介绍了一些中国学生青睐赴日留学的原因。他认为,首先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接近,交通便利。而且在语言文化上两国也很相近,仅共同使用汉字一项就把语言门槛降低了不少。其次,过去中国具有出国留学经济实力的家庭并不多,大多数走出国门的学子也是半工半学,寒窗苦读。而现在,日本的学费标准对于中国大中城市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来说基本能够承担,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中国学生赴日留学提供了基础。最后,随着中国重视质量、鼓励创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基础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合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人才更加呼之欲出。日本在基础研究和高新科技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与中国的互补性强,这恐怕是中国留学生,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教授翻阅《人民中国》杂志
从互动到互补
天野浩教授目前正在致力于名古屋大学“DII合作型研究生培养项目”( DII協働プロジェクト)的实施。所谓DII,是指选拔将来有志成为Deployer、Innovator、Investigator这三方面人才的学生,将他们组成团队,就实际存在的社会或企业发展课题进行研究。Deployer基于课题提出商业模式;Innovator为商业模式的实现解决技术问题;Investigator则需要凭借高超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提出综合解决方案。该项目每期4年,天野教授指导的项目团队中,第一期16人中有6位中国留学生,第二期15人中有5位中国留学生。天野教授介绍说,近年来他接到中国学生希望投其门下进行研究和攻读硕博学位的信函非常多。他现在通过网上面试的方式收徒,选拔在半导体和量子力学方面具有才华,并能够坚持进行研究,有望成为诺奖获得者的学生。
名古屋大学同济大学汉语夏令营,中国老师指导日本学生练习汉语
谈到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天野教授说:“我感到中国学生的学力要高于日本学生,拿英语成绩说,中国学生的分数总会高出很多。但另一方面,感到中国学生的知识更多地来自于书本。而我的硕士、博士课程学生几乎就是在做实验,中国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做实验和团队合作研究会有些不习惯。但随着经验积累和团队磨合,他们能够真正融入到国际共同研究中,我想这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名古屋大学学生参加2019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夏令营,两国学生合作完成项目
2018名古屋大学同济大学汉语夏令营,日本学生游览东方明珠电视台
另一方面,大量中国留学生与日本学生朝夕相处,对日本学生有关中国的印象和认识也产生了影响。曾刚博士在这方面深有体会。2011年起,他所在的中国交流中心每年都协助名大举办“南大杯”汉语演讲比赛。获奖者能够获得“江苏省文化体验旅行”或到南京大学长短期留学的机会。名大学生报名踊跃,而且参赛者每年增多,这是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人数不断增加的表现。谈起原因,曾博士认为:“日本学生从身边的中国朋友身上得到了许多从媒体获得不到的信息,并由此产生了对中国的兴趣和喜爱。而当他们有机会到中国实地交流,对中国的印象和认识又有了更大改变。我认为两国学生这种良性的互动并由此产生的互补是非常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探究学问,促进友好
科技和人才引领未来。作为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第一线的两国高校,在中日两国都迎来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共同研发、技术交流、人才互动的前景和意义如何呢?天野教授和松尾校长从各自角度谈了看法。
名古屋大学学生访问中国的科技公司
天野教授通过他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道出了两国学界加强交流合作的意义和前景。他说:“尽管现在中国和日本面临的社会课题不尽相同,但试想2030年以后,中国急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将和现在的日本一样面临生产人口减少等诸多问题。生产力减少,能源何来?因此我把研究方向定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方案上。”天野教授举例说:“目前亚洲国家的电能依然主要依赖不可再生并造成环境污染的燃料,这不仅仅是中日两国的事,更是世界性课题。今后,需要中日两国携手合作,共同面对的课题很多,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名古屋大学学生参观中国工厂
松尾校长谈到:如果说10年、20年前,中国与日本在科技方面确实存在差距,而今中国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在信息等未来社会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国的开发能力和技术能力已经超越日本。或许过去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需要依靠日本的支援,但现在,至少是科研领域,我想没有人会认为中国落后,而更多的是将目光投向两国优势如何互补,以共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上来。松尾还指出,中日是世界第2第3大经济体,影响力举足轻重,因此责任重大。名古屋大学的学术宪章写明了“通过人才培养,为促进人类和平幸福,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宗旨。作为名古屋大学,我们会以学术宪章为基本,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双方对于学问的纯粹探究也必将为两国友好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
摄影:吴文钦
部分图片提供:名古屋大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