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三问央行二代征信系统

发布时间:2020-01-21 10:05:17 来源:中国报道

1月17日,央行征信中心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工作。自今天(1月19日)起,征信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而其中相关变化与你我密切相关,报道君今天也赶紧带着问题赶来了~

一问:与“一代”相比有何变化?

与一代信用报告相比,新版征信报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其一,显示“共同借款”信息。“共同借款”是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借款。这一变化最引人热议的是“假离婚”是否还可以买房?无疑,这一新增信息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假离婚”买房的行为。因为在旧版征信中,夫妻双方共同还款,次贷人征信不体现负债,而在新版征信中,共同还款的双方在征信中均体现负债,即使夫妻离婚,次贷人仍有负债记录,无法享受首套房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如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更,征信系统将按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客观记录实际情况。例如,如果发生后续共同借款协议解除,金融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更新信息后,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将不再展示这笔贷款信息。

但1月19日上线的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尚未展示个人“共同借款”信息,需要等到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二代格式报送数据后,才会显示相关信息。

其二,显示5年还款记录。事实上,一代个人信用报告也能看到个人5年的还款记录,但两者展示方式有所不同。一代个人信用报告中展示的是:“最近24个月还款记录”和“最近5年内逾期记录”;二代个人信用报告中,同样也展示“最近24个月还款记录”和“最近5年内逾期记录”内容,但新增了“最近2年的逾期金额”。这就使得个人近两年的还款情况能够展示出来,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人信用状况。

其三,个人水电费等缴费信息尚未采集。一直被大家关注的个人水电费等缴费信息在二代征信系统尚未采集。但去查询个人征信报告会发现,报告中预留了个人水费、电费缴费信息的展示格式。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采集水电费缴费信息。毕竟对没有信贷记录的人群来说,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前提下,采集“先消费后付款”的公用事业缴费信息,有助于帮助其建立信用记录,促进其获得信贷。

二问:新版报告新增了什么?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征信系统收录10.2亿自然人、2834.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737家和3613家,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放贷机构;2019年,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查询量分别为24亿次和1.1亿次,日均查询量分别为657万次和29.6万次。

央行征信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增加征信有效供给、提升征信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提升征信系统服务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因此,央行征信中心适时启动二代征信系统建设工作,对征信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就二代征信系统切换上线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

据介绍,优化升级后上线的二代征信系统在信息采集、产品加工、技术架构和安全防护方面,均进行了优化改进。新增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信息记录更加丰富。新版征信系统的个人信息还增加展示“个人为企业提供担保”“就业状况”“国籍”“联系电话”、个人“循环贷款”“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授信协议信息”。

二是征信更新更快。新版要求各机构将采用T+1模式(即当日采集,下一日报送)向征信中心进行数据报送。这也表示着过去利用银行征信更新缓慢的时间差,进行延后还款甚至并行贷款的操作将不再可行。

三是,强化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征信信息安全。

三问:征信信息安全如何保证?

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透露,央行注意到一些大数据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靠骗取或盗取个人用户密码违规查询个人信息,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人民银行将配合公安部门进行严厉打击。在二代征信系统中,这一点也得到了重视。

央行上述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征信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护和信息主体权益维护工作,强化二代征信系统安全设计。据介绍,二代征信系统主要有以下改进:

一是加强用户管理,采用数字证书,实现用户登录双因素认证,为查询用户发放USB Key证书,实现机构查询身份强认证;

二是加强用户访问控制,支持绑定登录终端,提高用户身份验证强度,强化信息安全监测;

三是强化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防护,保障数据采集和对外服务各环节流转安全;

四是强化异常查询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查询行为;

五是优化企业和个人异议处理流程,提高异议处理自动化程度和处理效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金融机构和数据公司在采集和使用数据时,应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数据治理环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依法合规原则。坚持不突破现有法律法规与监管规则,依法依规保护数据主体隐私权,严防数据泄露、篡改、损毁与不当使用。

第二,恪守安全底线原则。金融业是对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行业,确保数据安全应是金融机构始终恪守的底线。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金融数据必须合法采集、安全储存,仅向外提供脱敏后的计算结果。

第三,“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在采集环节,要向被采集用户进行明示,明确告知采集和使用的目的、方式以及范围,在获取用户授权后方可采集。严控数据获取和应用范围,确保数据专事专用、最小够用、未经许可不得留存,杜绝数据被误用、滥用。

第四,保护数据所有方权益原则。在满足各方合理需求前提下,严控访问权限,不归集、不共享原始数据,最大程度地保障数据所有方权益,确保数据使用合规、范围可控。

报道君贴心提示:

个人征信信息如何查询?

个人可以通过央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全国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查询点,及部分金融机构网点、部分地区政务大厅进行柜台或自助查询机查询。

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信用报告免费,通过柜台查询自身信用报告,每年前2次免费,自第3次起每次收费10元。

央行征信中心建议一年查询两次,一方面,能发现本人信用信息是否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在发现错误信息后能够及时纠正。

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内查询次数太频繁并不好。因为每次查询会被记录并在报告里显示,如果个人在申请贷款前短期内过于频繁查询,会使金融机构认为该个体存在信用风险,可能谨慎放贷。

记者 张利娟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