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武汉战“疫”,每个人都是“战士”

发布时间:2020-02-06 11:23:17 推广来源:今日中国

48岁的武汉人万松本打算利用春节假期带儿子去西安旅游,但父子的“文化之旅”被日益严重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2月2日晚10点,记者拨打万松的电话,几次忙音后,他微信告诉记者,正在帮助武汉的医院联系陕西的猕猴桃供应商,“3号晚些时候猕猴桃就能送到医护人员手上”。

▲ 万松(中)在为医院搬运刚刚运抵的新鲜蔬菜。

父子志愿者

“本来答应儿子去看他向往已久的兵马俑和大雁塔,在大唐不夜城里度过最有年味的除夕。”万松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疫情的加速让出游计划泡汤。

1月23日夜间,武汉“封城”。出不了城,留下来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身为民建武汉东西湖区工委主委的万松,首先想到了到社区做义工,加入武汉战“疫”行列。从24日起,万松成为武汉东西湖区工委的一名义工。协助调配、接收和分发各类生活救援物资,成为了他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的全部内容。

“从早忙到晚,把本区调配和各地支援的生活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万松每天的工作简单而又忙碌。

▲ 兄弟省市驰援武汉的整车蔬菜。

2月1日下午,当万松把外省援汉的水果送到安徽医疗队两名护士手上的时候,随口关心地问她们来了几天了,两位护士的回答是“不知道”。她们解释说,一天三班倒,随时都要回去工作,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更没有时间去看手机。“当时感觉心里涩涩的。”万松说,这是目前参与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2月2日,万松在搬运蔬菜箱的时候,一根手指被划破,晚上回家被儿子看到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儿子就说要跟我一起到社区做义工。”万松告诉记者,上初二的儿子跑前跑后,帮着搬送了很多箱水果和蔬菜,“这是他第一次做义工,他很有成就感,很快乐”。万松说,他带儿子去的地方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的场所,特殊时期他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外出做事,“毕竟政府号召大家都待在家里”。

▲ 万松父子(左)在水果搬运现场。

连续多天做义工,万松感触颇多。“我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只有中国政府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动员组织能力,相信全国上下一心、严格科学的防控举措,一定会控制住疫情。”他说,作为普通人,不抱怨、不观望、不消极、不逃避,尽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对国家、对自己城市最好的支持。

一声“暖心”的婴儿啼哭

1月27日晚7时,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缓解了武汉协和东西湖人民医院连日来紧张凝重的气氛。一名怀孕34周、高度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孕妇经过剖腹产手术,成功分娩5斤重女婴。为孕妇动手术的是妇产科主任代淑兰。

代淑兰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特殊的病人,手术前,所有医护人员身穿四层衣服:两层手术衣、两层隔离服,口罩、护目镜、面屏全副武装。为防止发生意外,手上还穿戴了四层医用手套……这些都给实施手术带来很大难度。

▲ 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穿戴好厚重的“防护服”。

代淑兰说,手术过程中,不断呼出的气体在护目镜和面屏上凝结成水蒸汽,厚重的防护服、护目镜和手套,不但让视野受限,动作也变得十分沉重而缓慢,“手术时间比正常情况延长了一倍”。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精神,代淑兰和同事们顺利完成接生工作。“听到婴儿啼哭,看到婴儿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心里暖暖的。”代淑兰说,“医护人员在隔着护目镜面面相视的时候,我能看到大家眼睛里的泪水,我知道那是激动和兴奋的流露。”

▲ 手术结束后,代淑兰和同事隔着隔离玻璃举“V”字庆祝胜利。

手术结束后,产妇被确诊为新冠患者,新生儿检查并无异常。“尽管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生孩子不能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加强防护,注意细节。”代淑兰说。

“特殊时期,我们医护士人员就像战士一样只能前进,决不后退,这是我们的职业。”代淑兰告诉记者,从1月23日开始,她和其他医护人员就一直吃住在医院。近10天的时间里,他们迎来了22个新生命的诞生。

穿“纸尿裤”的急诊科医生

每天清晨,连续奋战多日的武汉协和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杨国华、钱海洋和张凯都要靠闹钟吵醒。作为技术精湛的科室骨干,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抗“疫”行动。作为东西湖区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协和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承担了本区80%以上的门诊量,发热病人经常需要排队,先在急诊科进行筛查后,再分诊到各个科室。由于人数太多,感染科床位严重不足,很多病患都滞留在杨国华医生负责的急诊抢救室,这使得病毒交叉感染的危险大大上升。

“口罩、防护服及清洁消毒用品严重不足,最紧缺的时候全院存货只够两天所需。为了节约使用,我们每天上班只能用一套防护服。”杨国华告诉记者,由于穿脱防护服需要20分钟,为了节约防护服,也为了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病人,他们三人到下班前都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饿着肚子一站就是一天。

▲ 急诊科里穿“纸尿裤”的医生。

“一个班下来,嘴巴都干裂了。我们男医生也穿上了纸尿裤。大家自我调侃,越活越年轻了。”钱海洋说,虽然大家非常辛苦,可看到确诊病例康复出院后和家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的轻松和安慰无以言表。

无奈的时候也有很多。“因为床位紧张,看着患者那渴求的眼神,我们把该想的办法都想了,把外科抢救室和内科抢救室合为一处,这样就腾出一个抢救室来留观病人。”钱海洋说,火神山医院已经投入使用,雷神山也交付在即,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从1月24日开始,医院的安置点就成为这些一线医生的驻扎地。“透过玻璃窗看着来送换洗衣物的老婆离去的背影,眼泪就不自主地流出来了。”钱海洋说,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都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记者:马 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