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防疫物质,必须要用在刀刃上。在最广大的防疫一线,为了节省医用防护服,有的医护人员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此情此景,不能仅仅让我们停留在“感动”层面,而必须拿出更切实有效的举措来积极应援。
作者:邓海建(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疫情防控进入胶着状态,医用物资短板暂难纾解。
2月8日下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要引导市民群众科学有效使用防护用品,公职人员不得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
无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抑或是社会救助实践的伦理——把最急需的医疗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显然是决战决胜新冠病毒疫情的底线共识。
值得肯定的是,不只在北京,全国多地近日推出类似举措:比如吉林要求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及各类公职人员一律不得购买和使用N95口罩;山东潍坊要求各级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一律不得佩戴医用N95口罩;黑龙江则倡议用1只N95置换5只一次性医用口罩,置换活动率先在省直各单位开展……非必要、不佩戴,不与前线抢资源,公职人员率先垂范。此举撬动的,显然不只是可能被虚耗的紧缺资源。
疫情之下,作为日常防御的口罩,扮演着基础防疫的硬核角色。在焦虑情绪支配下,“出门必须戴口罩、口罩必戴N95”很容易成为普通市民的权宜之选。再加上口罩刚需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短期无解,在信息不对称之下,民众很容易将这种刚需放大N倍。来自工信部的消息称,目前全国口罩产能恢复率60%左右,每天超过1000万只,可医用的N95口罩每天产能60万只,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就在前两天,世卫组织亦警告说,因防控疫情,全球正面临着防护服、口罩、医用手套和其他防护装备的长期短缺。因此,特殊时期,在N95医用防护口罩的供给与配置上,显然不能简单遵循市场法则。
解决N95医用防护口罩短缺的思路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在供给侧开足马力,二是在消费端遏止刚需。说白了,其实就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在鏖战疫情的当下,厘清“刚需”的真伪显得很有必要。比如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就说了,普通人没必要戴N95口罩,不是越贵的口罩就越好。更何况,“戴N95口罩超过4小时,肺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非专业人员不建议长时间戴N95口罩。这大概就像俗语说的杀鸡焉用牛刀的道理一样,过度防护不仅是对紧缺资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可能加剧医疗防护品的供不应求进而导致真正急需防护的一线人员暴露在感染风险之中。用世卫组织的话说,“非医务人员囤积医务人员装备使得情况更糟。”
有限的防疫物质,必须要用在刀刃上。在最广大的防疫一线,为了节省医用防护服,有的医护人员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此情此景,不能仅仅让我们停留在“感动”层面,而必须拿出更切实有效的举措来积极应援。用网友的话说,“每节约一个N95,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实际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职人员禁戴N95口罩”起码具有三重正向意义:一方面,能及时有效减少N95医用防护口罩在一般性公共服务中的需求;另一方面,普及了口罩防护的科学常识,防止“过度防护”现象无序蔓延。更重要的是,此举是以人为本、公权谦抑的彰显,是无声而铿锵的爱与担当,既激励了前方的逆行者,更鼓舞了后方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守万家灯火,待春暖花开。“公职人员禁戴N95口罩”,确实值得推而广之并五星好评。不过,与防疫相关的公职人员,包括警察与志愿者等,都是较高风险暴露者,他们当不在禁令之内。而尽早尽快从供给侧筹措更多专业防护资源,也才能让这看似严苛的一纸禁令具有更温暖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