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互联网医疗迎新风口 业内期待政策再助力

发布时间:2020-03-12 15:39:38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复工后的第二天,李女士觉得自己头晕无力,“不会被传染了吧?”内心充满恐惧的她几经考虑,还是决定先在网上进行问诊。

发去症状、交流几轮后,她很快得到了医生的回复:“暂时不用考虑新冠病毒感染,因为您无任何疫源地、感染患者接触史,先好好休息,然后做好观察,症状严重请务必去医院就诊……”

疫情期间,像李女士这样的人并不少。对疾病的担忧,去医院的风险,疫情带来的多重焦虑让很多人选择了新的途径——在线问诊。

据了解,多家公立医院和至少10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通了线上诊疗通道。一时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和活跃人数增长明显: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截至3月4日10点,微医“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访问量超过12080万,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50万人次……

线上诊疗成疫情期间的重要诊治手段

2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当前疫情治疗任务紧张、防治任务重的情况下,线上诊疗已成为疫情期间各地非新冠肺炎病症的重要诊治手段。国家卫健委已要求各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迅速建立和开通省里的互联网平台,同时组织有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线上和线下服务。

据介绍,这些线上和线下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供线上咨询服务,以此解答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服务问题;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慢病复诊服务,同时积极关注慢性病患者的用药、管理问题,确保慢性病患者可以及时用药,保证身体健康;为发热病人提供问诊服务。

“抗疫过程中,互联网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院长赵存忠说,首先,帮助实体医院进行在线初筛和分流患者,缓解实体医院就医压力的同时也减少患者赴医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其次,在线医疗咨询平台能够为部分居家隔离、居家治疗的轻症患者及轻度疑似病症患者提供即时的线上医疗服务;第三,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也能够帮助慢性病用户实现在线管理、复诊购药的需求,解决疫情下的用户购药难题。

“互联网医疗还打破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地理屏障,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于更广的人群。在疫情爆发初期,难以辨别新冠肺炎和流感区别,互联网医疗作为一个提供专业、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协助公众鉴别,缓解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此外,还有效缓解了医疗物资紧张问题。”平安好医生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在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丹看来,互联网医疗是一场健康革命也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其本质是重构医疗资源,解决大数据时代看病难就医难问题。疫情爆发后,我国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需要也急剧上升。从个人、社会及国家三个维度来看,互联网医疗在这次疫情中都发挥了作用。

政策不断加码,行业痛点有望进一步破解

互联网医疗在这次疫情中的作用有目共睹。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不断加码:据卫健委的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从1月23日到3月5日,发布的相关文件高达109部之多。

“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释放出的强烈信号便是未来国家将大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这其中包括了移动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及个性化医疗等模式。”粟丹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粟丹看来,医疗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当下势在必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医疗的弊端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行业存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大城市,存在看病贵看病难、医患冲突不断升级、分级医疗体系效用低等问题。二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剧。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有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经济便捷的医疗服务。

无疑,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肯定并鼓励了互联网医疗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疫情之下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用户痛点,后续期待政府会对常态化的医药政策做相应优化。

平安好医生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一方面是诊疗范围受限。如果互联网诊疗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将发挥更大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医保支付对线上医疗的报销问题。疫情期间线上就医普遍不能刷医保,如果医保支付政策对互联网医疗进一步放开,将大大提高线上医疗的普及性;第三,希望给予网络购买处方药更大支持;第四,希望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在药品采购方面可以享受和医院同等的待遇,在采购价格价格、药品种类、稀缺药品的供应量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的支持。

赵存忠则期待在医疗健康领域可以营造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推动“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线上药店、互联网医保完整衔接。

粟丹认为,互联网医疗带来的最大制度挑战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由于互联网医疗建立在海量的个人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使用的基础之上,数据的最大价值来源于数据的互联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势必带来信息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而中国在个人健康医疗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还较为滞后,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立法的缺失给现实中的患者权利保护和法律责任认定增加了难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线上+线下”会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

正如2003年非典成就了电商行业,此次疫情确实给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那么,互联网医疗未来将如何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在帮助提升消费者健康素养、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为主等方面能够起到巨大作用。无论是从本次疫情的发展及控制情况,还是从用户对于线上诊疗的需求,以及医院及第三方技术公司的技术能力积累等方面看,我认为大力发展网络诊疗的时机已经成熟,线上诊疗应当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赵存忠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微医集团创始人兼CEO廖杰远认为,就像现在非常普及的电子商务是线上线下密切结合一样,互联网医疗也不是飘在空中的,也不是要取代传统医疗,而是线上线下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调度、盘活更多更好的医疗资源,改变传统医疗体系中面临的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效率不够高等缺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来整体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此外,除了“在线问诊”外,对基层赋能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发展前景。

“未来我国将会实现健康保障模式的整体变革,以整体生命观为特征的‘治未病’时代将到来。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就是将当前的疾病治疗模式提前到疾病预防阶段,整个医疗服务的重心也将从短期急性病医疗转向慢病治疗和预防性的健康保健。线上医疗并不能取代线下医疗,二者将会形成互补和协作的关系。通过线上医疗的优势,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线下医疗所独具的伦理关怀和专业技术服务,依然无可取代。”粟丹说。

粟丹同时建议,未来我国应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为新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发展提供指引和规范保障。首先应加强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一是通过顶层设计对互联网医疗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二是通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意见》等具体政策来推进互联网医疗的有序开展;三是通过国家统一立法和地方先行先试性立法来实现政策的有效转换和落实。互联网医疗涉及了医院、保险公司、社保局、互联网公司等众多部门和企业,应加快相应协同治理制度建设。纵横交错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陆松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