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最新统计数据怎么研判?专家:逆周期调节力度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2020-03-19 11:44:38 推广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3月16日电疫情使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被迫大范围、长时间中断,前两个月的数据出现明显萎缩是意料之中的。统计显示,1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如此巨大的负面冲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目前来看,三月中旬以来的复工复产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复工未复产情况较为明显,而且区域恢复情况也很不同步。在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又出现快速蔓延,并通过金融市场、外部需求和心理预期等多方面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二次冲击”,因此,三月份的数据仍待观察。

中宏观察家、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

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全面的复工复产有望在二季度得以实现,全国上下料将掀起一股抢抓时间、夺回损失的恢复经济大战役,在逆周期调控政策支持下,在各行各业的主动作为下,后三个季度的消费、投资均将出现较为明显的恢复性反弹。但也要充分估计疫情所带来的困难,全年经济恢复性增长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预计全年实现经济增长在4-5%左右。总之,疫情对全年经济运行的影响将呈现阶段性巨大冲击的特征,加速了经济下行的速度,待事件冲击过去之后,在逆周期调节政策支撑下,仍有望恢复到原先较为平缓的下行通道中。

当前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人员往来已被迫中断,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也受到很大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这将进一步恶化本已疲弱的全球经济走势,也势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二次伤害”。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中国仍然应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更多地依靠内需的激发,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持战略定力,非常时期接受比正常年份稍低一些的经济增速,在短期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寻求平衡。

短期当然有必要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主动对冲疫情的冲击。

首先,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继续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将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扩大至3.5-4万亿元,尽快明确将财政赤字率上调至3-3.5%。从结构上看,应以中央财政的扩张为主,地方财政扩张为辅。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继续通过普惠金融降准和市场化降息等方式,向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引导社会资金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次,可以将消费回补政策的重点集中于汽车消费,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减少或消除影响购车、出行的因素,改善道路、停车等基础设施,优化完善限购、限行相关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对汽油车的替代。同时,适度发挥基建投资的对冲作用,更多地依靠民间投资来恢复经济。

第三,激发企业内生增长动力,鼓励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经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阶段性的,因此减税降费政策主要是为企业进行短期的纾困。在疫情冲击下,政府财政收入势必出现下滑,财力也不支持长期减税降费。让企业更好地受益,不能总是指望需求端的刺激和扩张,而应多从供给端着力,通过改革开放,放松管制,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中性的竞争环境和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多的依靠民间投资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疫情对中国经济既是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未来爆发式增长,鼓励更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兴业态的涌现,重点培育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冷链配送、无人零售、健康养生、体育健身、移动电商、虚拟社交、视频直播、在线游戏、网络导流等新兴行业。

第四,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规避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倒灌”效应,重视防范和化解重大输入型风险,做好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在外部冲击下的异常波动和共振的应急预案。继续推进国内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在尽量留住国际采购订单和减缓部分外资企业外迁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外部市场、外资企业和全球产业链的依赖。

长期来看还是要推进全面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尤其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需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减少乃至彻底杜绝各级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过度干预市场的问题,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力,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预期,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本文作者:王军 中宏观察家、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陆松江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