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推动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是战“疫”状态下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前提,如何做到防疫和复工复产并行不悖、有序开展是关键。
早在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自《通知》下发以来,在复工复产的大潮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已然崭露头角。3月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给予了肯定。
助力疫情防控
作为全国防疫的标杆,河南郑州再次率先吹响复工复产号角。据统计,目前郑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已达100%,河南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突破90%。
“在这背后,郑州同阿里云共同建设的数字化防疫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郑州市大数据局局长郭程明如是说。
据介绍,早在1月23日,郑州市防控办、郑州市大数据局就联合阿里云开发建设了数字化防疫系统,目前已累计42大类、超过1600万条与防疫相关的数据,形成郑州市疫情防控的全闭环数字化综合平台。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发热门诊登记信息系统、医疗物资上报与统计系统、疫情应急智能外呼系统、外来人员健康登记系统、居民小区健康登记系统、企业复工及员工健康登记系统、疫情态势分析系统等。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位于郑州郑东新区,共有17.9万名员工,是河南省唯一世界500强企业。疫情加速了能化的数字化进程,目前该集团已通过钉钉对返岗职工健康状况“一人一档”式管理,分级核实、汇总、统计、分析、留存、上报员工每日健康信息。
郭程明表示,通过与阿里云合作,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市的交通卡口、居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健康管理立体化闭环系统,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守护全市人民健康安全,为企业复产复工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为了满足复工复产对流动人员的行程查验需求,工信部组织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通信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推出了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服务。”3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小程序、二维码、网页等方式查询本人前14天到过的所有地市信息。目前,累计查询量已经超过了4.5亿次。”
事实上,自疫情暴发以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更为精准、快速、开放的手段,在发布疫情数据、政策资讯,提供发热求助上报、疫情防控线索上报、远程医疗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赋能企业远程办公、业务经营与管理
疫情要控制,尽量少出门,但经济要运转,工作还是得做。面对疫情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严重影响,《通知》也提出支持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重点推行远程办公、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网上培训、协同研发和电子商务等在线工作方式。
于是,一场“远程办公”大型实验就在全国各地同时开始了。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以高效开启在线办公模式,集远程打卡、远程会议、远程考勤等于一体,高效促进工作实施,尽可能帮助企业恢复运转。面对本次疫情拉动的远程办公需求,华为云WeLink、腾讯会议、字节跳动飞书等纷纷推出一定时长的免费举措,一方面协助应对疫情,另一方面加速培养用户习惯。
与此同时,远程办公也催生了云端协作办公的众多需求:如员工的健康上报、工作的流程审批、员工招聘与绩效、财务的数据共享与云端处理、营销线上化、采购线上化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隆力奇勇担防疫物资生产任务,早在1月26日就恢复了生产。到2月13日,公司已生产了500多吨抑菌洗手液和75%酒精,捐赠及销售给抗疫前线。“疫情是对隆力奇智能工厂建设效果的一次检验,恰恰是因为这个转变,隆力奇才能够迅速复产复工,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隆力奇董事长徐之伟说。
据徐之伟介绍,早在2012年,隆力奇从德国引进先进自动化设备、从用友购买管理信息化系统,随后又不断升级系统,迈向云端,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建设了智能工厂,实现了从劳动力密集向智能化生产的转变。
江钨控股集团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拥有企业30多家,所有物资实行统一采购,疫情发生后,交通受阻、部分供应商停产,近10万种的物资采购面临着巨大压力。
“通过用友‘友云采’ 顺利对接上下游,集团对接近10万种生产经营物资,以及口罩、酒精、体温计等防护物资进行快速统筹调度,保障了企业复产复工,1月份实现出口产品销售额达到1250万美元。”江钨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复产复工关键阶段,各地政府也纷纷发布相关引导,以期通过科技手段助力企业破解复工复产难题、提升经营管理效率。比如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杭州市支持企业远程办公助力复工防疫产品和服务目录》,山东省大数据局汇编了《疫情防控有关互联网平台产品清单》,且都推出了包含疫情防控、协同办公、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优质产品。
此外,疫情危机也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对此,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支招用工业互联网疗治其疫病。“工业互联网是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通过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实现需求端与设计端、生产端的直接对接,开展市场机会预测和产品创新,实现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抢占市场先机。此外,通过对数据价值评估,中小企业可以以生产经营数据为抵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使用云平台的中小企业监测显示,3月24日,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71.7%,比2月23日提高了42.1个百分点。
“企业只有‘上云’,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开展业务经营与管理,才能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不少业内人士表示。
还需抓住几个“着力点”
在3月25日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进行了肯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支撑疫情科学防控,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做好生产协同、保障供应链完整,加快企业恢复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一些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高效地开展疫情的监测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踪、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加快病毒检测的诊断、疫苗新药的研发,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维、在线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谢少锋说。
无疑,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助力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抓手。但其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亟待改进的短板和弱项也不容忽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熊鸿儒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反映出的短板和弱项,一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亟待提升,技术扩散的结构性失衡、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突出,新兴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服务能力和应用层次须加快推进;二是数字经济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三是数字平台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面临“数据孤岛”难题,须加快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熊鸿儒看来,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能,要抓住几个“着力点”。一是重点强化新一代数字技术在中小微企业中的扩散水平。可适时加快企业云化,鼓励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协同研发和电子商务等“在线化”转型。二是以两化融合为抓手,积极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和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鼓励无人生产、协同研发、在线服务及运营等新模式,加快产能“数字化”。三是充分发挥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中的作用。四是加强政企协同,行业主管部门应为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工复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