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其全球传播速度之快出人意料。尽管先期出现疫情的中国已基本上控制住局面,但依旧面临复发与海外输入等“二次暴发”的危险。更为严重的是,欧美国家的疫情走势尚未见顶,且非洲等地也开始出现疫病流行情况。
疫情的蔓延使得原本增速下降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可谓“灰犀牛遇到黑天鹅”。作为一场典型的外部冲击,疫情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连锁打击是前所未有的。3月9日至18日,美国股市在10天内接连四次触发熔断机制,连带着十几个国家的股市或股指期货触发熔断机制。面对市场剧烈的恐慌局势,美联储(FRB)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极限措施:将利率降至零水准,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并启动了多种短期流动性供给机制,包括直接购买企业无担保商业票据;当地时间3月2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高达2万亿美元的财政救助计划……这些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向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以挽救实体经济,继而避免金融机构发生连锁性风险。
根据疫情全球扩散及各国防治(包括特效药物、疫苗研发与使用等)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未来的世界经济前景做出三种判断:如果全球疫情可以在第二季度得到基本控制,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1-2%之间;倘若全球疫情持续至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全年在1%以下甚至为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要是全球疫情拖延至下一年度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各国因封锁边境致使全球价值链中断,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甚至发生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
与此同时,疫情过后,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大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关于经济全球化共识的破裂也许会加剧,很有可能出现全球化进程的碎片化、多元化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将重新抬头或走向深化。而且,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平衡将会加剧,全球经济协调已经不足以覆盖全球问题,卫生防疫、公共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都亟需主要国家之间加强沟通与协调。
受疫情影响,美国股市连续熔断,进一步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疫情面前,无人可以独善其身。但中日作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在共同遭遇如此重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
第一,加强宏观经济协调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由于两国经济结构的“外向型”特征以及共同的经济周期特征,此次疫情将给两国外贸、就业以及全球产业链带来严重冲击,全球性需求疲软以及供应中断等将会加大两国经济下行压力。因此,中日两国之间应加强宏观经济协调,这对区域经济稳定和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日韩FTA、RCEP的建设进程应当加快,顺应中国进一部扩大开放趋势,使中国尽早加入日本主导的CPTPP机制,也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第二,促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发展。一方面,短期而言,由于美元仍然是世界关键货币和安全资产,疫情冲击下美元指数迅速走高,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及其规模的巨大变动,使得许多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美联储无底线的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将对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冲击,而且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以及美元缩水、汇率波动将增大美国国债最主要的两个持有者中国和日本的金融风险。因此,中日两国应进一步拓展、深化“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避免美元流向急剧变化和汇率剧烈波动给两国和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风险。
第三,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能源合作。3月6日,维也纳能源国际会议未能就石油限产保价达成一致,导致石油价格暴跌。虽然表面上看,石油价格下降有利于对外部石油严重依赖的中日两国降低生产成本,但近年来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两国经济发展的外生性风险陡然增加。因此,中日两国乃至东亚地区开展能源合作,利用各国外汇储备组建“区域能源合作基金”,以及第三方能源资源共同开发等途径,确保区域能源供应量与价格的稳定,无疑成为紧迫的课题。
第四,加强两国之间卫生防疫、公关管理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次疫情暴露出国际社会在上述领域的诸多局限,同时各国的“抗疫”模式无优劣之分,都是适合本身国情的选择。因此,相互之间在相关领域的学习与借鉴有助于提升各国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中日两国是近邻,且文化传统相近,应该更进一步加强两国间在有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疫情在中国暴发后,日本政府和民间机构迅速做出反应,组织社会各类资源对中国进行援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诗句温暖了中国人民的心。随后,当日本陷入疫情灾害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积极开展了对日本的援助和支持。中日两国在这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
日本医疗科技机构JBC的工程师正在开发阿里云新冠肺炎AI的日语应用版本。
当前的疫情及其影响是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中日两国理应拿出相应的姿态与努力,通过深化合作增进友谊,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稳定与发展,为世界和谐、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晓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