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冲击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研讨会于4月11日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七家研究机构联合举办,30余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100余名研究人员、政策专家及媒体人士在线参与了会议。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在基调报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行进过程中,或会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他认为,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但疫情的冲击将使全球供应链面临重塑,全球贸易投资规模收缩。同时,国际关系的区域化发展趋势可能加速,大国博弈将融合安全与经济领域,尖端技术、规则标准之争成为焦点。
许多与会学者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此次疫情使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其中包括持续六年多的“安倍景气”终结,日本旅游业遭受重创,奥运会的延期击碎了结束通货膨胀的“东奥之梦”等。另一方面,疫情也带来了机遇,日本的金融财政政策走向利好,企业创新更加活跃,或将助推医药卫生健康、半导体、材料等产业成为日本的新支柱。
对于中国和中日关系来说,疫情发生后,同样是“危”、“机”并存。杨伯江指出,通过这次疫情,更能够辩证地看清中国自身的优势与短板。若要转危为机,如何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本身,及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十分关键。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指出,疫情期间,中日两国基于人道主义、国际道义的守望相助,弥补了两国关系在民心相通上的短板。这或将有助于使两国间诸如领土主权争议、海洋通道安全等结构性、刚性矛盾得到柔性化处理,降低对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认为,从利好的一面来看,此次疫情加深了中日对于世界形势的共同认识部分;安倍政权面临更大执政压力,有客观维护中日关系稳定的需求;中日经济皆面临下行压力,加强经济合作更成为“刚需”。另一方面,疫情对生产链、供应链的冲击可能会促使更多日企撤回本土;疫情后在中美博弈的持续激化中,由于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日美欧或加强联合,通过规则博弈,在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加强对中国的限制。他指出,中日两国应当抓住利好一面的机遇,通过“抗疫”合作,提高互信,强化价值纽带。
从东亚地区来看,疫情期间,中日韩三国守望相助,友好互动频繁。在3月20日举行的中日韩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视频会议上,三国还就共同遏制疫情发展达成共识,并同意努力维护与经贸合作有关的必要人员往来,稳定三国产业链、供应链;同意以共同抗疫为契机,不断增进三国民众间的友好感情。
吴怀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成为三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这进一步加深了三国对强化区域合作和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日本研究》主编崔岩认为,中日韩三国的危机管理体制各有长处,具备互相借鉴合作的空间。在现有的三国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三国应从经济领域的功能性合作转向为更广阔的领域的制度性合作、社会治理方面的合作。此外,面对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中日韩作为地区大国,在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维护自由贸易体制方面,也有进一步合作的潜力。
主题发言结束后,研讨会分为政治外交组与经济合作组,展开分组讨论。与会学者从应对疫情带来的国际变局与外部影响,推动建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这一目标出发,围绕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的冲击,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日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及社会治理机制,疫情背景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动向与合作路径,东亚区域合作趋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