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是一次洗牌,也是一场变革,但不会影响中国成长为更有秩序、更具价值、更富魅力的投资市场。
”
国家统计局今天(4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增速破“0”,这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季度性的萎缩。
但是,在这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需要读懂GDP数字背后的趋势。
经过全国的努力抗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2月下旬基本得到控制,但世界各地的疫情却在2月下旬开始爆发,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美国等相继成为重灾区,且尚未看到拐点到来。
随着疫情加剧和全球蔓延,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引发一系列金融巨震。2月19日至3月20日,美英法德股市累计下跌均超30%,美股10天内四次熔断,债券也遭到抛售。
△ 3月18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新华社发 郭克 摄)
疫情大流行引发全球流动性危机,深度经济衰退难以避免。美欧推出大规模刺激计划,力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美联储3月15日紧急降息至“零利率”并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QE)计划,3月23日推出“无限量QE”计划,3月27日特朗普签署“2万亿”经济刺激法案。
△ 特朗普推特截图
欧洲央行3月12日宣布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3月18日追加7500亿欧元;英国3月17日宣布3300亿英镑贷款担保计划、提供200亿英镑支持小企业,德国3月23日通过1.2万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
欧美经济衰退必然会通过外需、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疫情输入、交叉感染等渠道传导到中国。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金融表现如何?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金融却表现出难得的韧性。
相较于其他经济体和主要金融市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2月中下旬以来经济活动快速恢复,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98.5%,到3月29日中小企业复工率为76.8%;3月国内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恢复至去年农历同期的80.8%;3月30日全国返城率81.6%、累计返岗率70.5%。在此背景下,中国3月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分别大幅回升至52%、52.3%,分别较2月上升16.3、22.7个百分点。
△ 3月19日,山东潍坊的潍柴集团一号工厂总装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装配发动机。(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美联储突然降息,开启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浪潮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金融政策呈现出应对相对更快、空间相对较大、弹性相对较足的比较优势。
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压舱石的重要角色更为凸显,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出现非理性恐慌,这对于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心至关重要。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将在战“疫”过程中进一步夯实,疫情后将有利保障中国经济的恢复进程。
中国经济金融的韧性从何而来?
以下三方面是中国经济金融韧性的主要来源,也将在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和金融继续发挥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抗“疫”措施果断有力,并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蔓延。
尽管面临着短期不可避免的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但中国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建立起广泛而重要的共识,通过相互配合及早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趋势,也保证了经济和社会在战“疫”过程中有序运行。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界体现出了高度的相互包容和理解,全民行动的“中国模式”,不仅为全球战“疫”赢得了时间、提供了经验,也有利于缓解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
△ 2月2日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火神山医院。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经济、社会、金融等领域的措施,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及时做出了相关配套政策,并积极协调资源快速建设专科医院,从根源上抑制疫情传播和蔓延。财政部门积极减税降费,并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补助和补贴;央行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引导货币政策边际宽松;金融监管部门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定向信贷支持,对受灾地区股权质押、融资融券等做出特殊安排等。
随着各项抗“疫”措施的全面到位,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正集中力量控制和救治海外输入病例并支援全球抗“疫”。
宏观财政金融政策应对及时有效,化解疫情的巨大冲击。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的宏观政策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适配性和有效性。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疫情进展,在战“疫”初期,“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以应急性措施有力安抚了市场情绪,保障了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强调稳健、精准,对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给予大力支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政策及时跟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两手抓”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复工复产在稳步加快推进,不少企业逐步恢复常态,金融、财税、工商等政策面的支持更加精准。
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激励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投放1.2万亿元流动性之后,2月4日又通过逆回购投放资金5000亿元,随后降低了央行关键利率,帮助减轻银行和借款人的压力。在财政政策方面,各级政府已经采取行动,延长企业缴税和社会保障金的期限,减免中小企业税费,鼓励减免企业经营成本等措施。而政府支出由之前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开始转移到医疗保健领域的拉动,政府在医疗保健、医疗用品和设施方面的支出激增,以此拉动相关行业的增长。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统筹有序进行,保障了经济平稳运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健运行提供坚实支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也在抗击疫情进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在抗“疫”过程中,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为实体经济持续“输血”,而金融市场预期的稳定也夯实了投资和消费信心。金融服务的重心下沉大大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及时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支持,并为疫后长期的产业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改善、科学技术进步、融资结构优化打下了更加聚力于微观需要的金融保障基础。
经济基础雄厚,有效支撑经济金融的应急运行。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具备了强大韧性和雄厚基础,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金融的应急运行。
首先,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广阔的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是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增速进一步保持稳定的动力之源,也是支持抗疫应急政策的优势所在。
△ 2月5日,消费者在重庆百货云阳超市内选购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其次,我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政策空间仍然十分充足,政策工具箱也有足够的储备。我国货币政策不但有空间、有余力对冲疫情影响,也有能力、有信心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在本次战“疫”过程中,中国经济生态和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双向互动。实体经济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受疫情冲击影响明显的地区、行业、企业、个人获得了高效的结构性支持,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也很好地发挥了稳定经济、促进生产恢复的积极作用。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金融将如何发展?
长期来看,全球金融市场此次大震荡不仅仅因为疫情的冲击,更源于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减弱、市场预期转向悲观、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这些矛盾是长期性的、深层次的,绝非一朝一夕可解。
相较而言,我国经济金融拥有更广阔的政策空间和更强劲的发展动力。这是因为:
中国将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来应对疫后国际产业链的重整。
中国制造业在疫情期间的停摆对全球供应链会产生一定影响。
据对市值合计达到27万亿美元的857家跨国企业的调研显示,疫情对供应和市场两方面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和中国存在需求或生产联系的企业中,43%的企业表示目前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和产品供应面临困难,如果未来产能无法完全恢复,接近86%的企业会受到影响。在全年经营目标方面,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影响不高于0.5个百分点,但也有五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可能影响年度销售额2.5到5个百分点。
中国的产业链外移,实际在过去一两年已开始,本次疫情只是一个次生因素。疫情在短期会推动跨国公司在海外寻找备胎产业供应,从中长期来讲,中国产业链外移仍然是一个趋势。
△ 2月10日,工人在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的长安福特变速器工厂装配车间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例下降,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看上去外资在中国整个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地位在下降,但不等同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地位的下降。
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仍名列前茅,在发展中国家里排名第一,非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也在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反而是在上升的。
疫后中国必须以更大的改革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入驻中国,维护中国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枢纽的地位。
我国有坚定的“改革定力”与“开放定力”,不以外界形势变化与疫情短期冲击为转移。历时五年修订的新《证券法》如期施行,注册制开始落地,资本市场监管更严更规范,违法成本大幅提高,投资者将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4月1日中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今年,A股加速纳入明晟、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外资配置A股有望提速,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和金融体系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将长期存在。
深化金融改革,适应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金融机构在疫情后将促进提升金融服务智能化程度、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中国银行保险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采用远程视频、电话等方式办理准入审核和日常巡检,通过交易监测强化风险防控。银行保险机构还强化电子渠道服务保障,引导客户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投保及支付服务APP等电子化渠道在线办理银行保险业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电子化智能化应用程度。
为了实现对受困企业实现精准帮扶,银行保险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对企业客户进行“科技画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识别疫区企业、从事防疫相关业务的企业以及广大受假期延长影响资金流紧张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而形成具有帮扶优先级的企业“识别名单”,利于精准帮扶,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
疫情也促进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建立、启动快速审批通道,简化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疫后还将促进完善民生领域的普惠金融服务。银行业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对受疫情影响的群体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资金投放,细分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促进金融服务下沉。
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复工复产,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 2月2日,在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武汉江岸支行贷款资金支持下,武汉市一家医用物资生产企业正在加班加点生产。(新华社记者 周 琳摄)
保持整体经济的规模质量增长优势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疫情带来短期的经济和金融冲击,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
展望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将进一步转型升级为“更平衡、更充分”的稳健增长,利率市场化和融资体系改革也会为各类微观主体提供有效支持。
中国的产业转型也将相继加速。尽管疫情为中国经济带来了产业链阻滞的冲击,但也创造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机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的催化剂。
△ 2月15日,中铁四局工人在滁宁城际铁路二期工程二标项目钢筋加工车间施工。(新华社发 韩新亮 摄)
疫情是一次洗牌,无法逆流而上快速转型的企业和生产模式将淹没于时代浪潮中,但疫情也是一场变革,当企业乃至个人开始接受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时,中国新兴产业有望打开发展空间。
虽然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还将延续,但支撑我国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内在逻辑和内生力量非常强大。我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坚定不移地给予企业重心下沉的金融支持,坚定不移地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政策方向,不会因疫情受到影响,改革之路只会越走越宽,开放之门只会越开越大。这将使我国的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不断改善,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具投资吸引力,使人民币在全球成为更具价值的资产。中国金融市场通过保持长期稳健运行,将成长为更有秩序、更具价值、更富魅力的投资市场。
- END -
撰文 / 钟焰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
编辑 / 白石、蔡海若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