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后新冠”阶段,中日与东亚区域合作形势展望

发布时间:2020-04-27 15:52:45 推广来源:人民中国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4月23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过255万人。疫情已成为影响当前国家间关系,乃至国际格局及秩序的重大因素。疫情之下,中国如何构建双边与区域合作关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做出以下分析。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损伤程度深、恢复周期长,极易给区域局势与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产生危及国家乃至全球稳定的复合性后果。从时间纵轴看,此次疫情发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行进过程中,或将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

虽然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但全球及区域供给链将面临重塑,全球贸易投资规模也会出现收缩。

“后新冠”阶段的国际关系,将在疫情之前形势发展的延长线上继续推进。尖端技术、规则标准之争会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焦点。美欧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并更多地把经济问题、科技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博弈将持续激化。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势必加码,针对多边主义的攻击会加强。

另一方面,区域合作、经济一体化可能得到促进。病毒攻击不分国界,但带有地域性特点。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之间距离越远、布局越分散,就意味着风险越大。因此,国际合作可能更多地将地理、地缘性因素考虑进去。进行海外投资的各国企业或将经营重点放在更靠近本土的地方。

对于日韩等国来说,将产业链全部配置在本土范围内恐怕具有难度,只能依托其周边,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进行调整。这将提升东北亚区内贸易比重,使得该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加强。

此次疫情下,欧盟、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与北美国家政府及民众在反应和对策上明显不同。疫情应对反映出某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共性,相对于欧美的所谓“工具理性”思维,东亚国家的抗疫举措体现出“人本化”价值观念。而这些文化共性或将成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题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表达对中日携手抗疫的祝愿

此次疫情暴发及各国的应对,给东北亚区域化发展路径、方式提供了启示。疫情防控中,欧盟的困境反映出其一体化模式的问题,特别是一体化经济社会政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角度看,东北亚区域应当构建以治理为导向,而非以权力为导向的地区秩序。

在对外政策上,中国应借此机会主动推动区域融合、区域一体化,并将东北亚作为重点。东北亚通过治理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与地区秩序转型,更适合采用东盟模式,即重大决策都在国家而非地区组织的层面上作出,而不是照搬强行“大一统”的欧盟模式。东北亚加强区域合作、以治理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及地区秩序转型的关键是:奉行“柔性的多边协调主义”原则;坚持“优化存量、改善变量”的基本思路;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操路径。

“后新冠”阶段,中日关系仍将处于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常态”。中日关系将持续改善,但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消解。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既要“紧”,也要“稳”,辩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该做的要抓紧做,主动作为,协调合作,进而推动以双边带动周边。但一切应建立在扎实研究、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目标设定要合理,方案具有可行性,不能以期盼代替研判,以良好愿望代替客观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日关系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在日本名古屋,在日华侨华人志愿者团体成员向当地民众发放口罩(图片来源:新华社)

杨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编辑:李家祺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