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疫情给世界经济需求和供给两端造成了不可预见的冲击。
此番疫情也让中国产业链面临挑战。中国能否在“危”中寻“机”,主动作为抓住新机遇?
张连起: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和弱项
“总书记在考察陕西当前经济时特别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经济学家张连起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采访时说,总书记此番话为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施策方向。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同比下降6.8%。同时,随着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扩散,全球跨境投资、货物贸易、人员往来大幅减少,中国亦难独善其身。
受疫情影响,中国传统经济的海外订单严重受挤压,外贸出口面临严重冲击。“传统行业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就是要调整订单转向,从国外转向国内,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张连起认为,要改变传统行业目前的颓势,就要在转型中引进“自主创新”。“创新就面临着产业转型要融入数字化、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在张连起看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是短期的。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传统经济的转型是当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如果能够在行之有效的时间内打好“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这套组合拳,中国就完全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这也是中央提出的全面做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落实好‘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的一个重要体现。”
张连起认为,面对已经受到疫情冲击的产业链条,当前首要任务是完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与创新,“既要有布局,还要有创新,把在疫情中凸显出来的短板和弱项补齐,要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做强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张连起认为,产业链再造一是产品出口要转化为国内替代,二是产业转型必须遵循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也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遵循”,他说。
针对西方媒体“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言论,张连起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内需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人才和技术储备也是全球最多,这就赋予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疫情难以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有‘顶风抗雨’的能力。”
朱民:“95%的外国资本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
疫情中,一些国家出现的“经济保护主义”,让很多人认为这是延续几十年经济全球化的终结。对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认为,“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取消或终结,因为整个经济的关联性、信息的关联性、人的关联性都在大大加强,这不是任由谁说了算的”。
朱民说,疫情就是一面照妖镜,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在个别国家已经出现。“疫情一来,很多国家都闭门自保,例如有的国家取消同中国的通航和经贸往来;英国宣布群体免疫后,德国立即把边境关掉;特朗普拦截发往其他地区的医疗救助物资等,疫情本身带来了局部和全球的冲突,这就是保护主义的具体体现。”
最近,有媒体“误读”认为,一些在华外企资本会出现大批“回流”。朱民表示,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部分产业链移出中国这很正常,科技的发展使得规模经济缩小,使得资本配置重新划定区域这是自然。“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观察,95%以上的外国资本不但没有移出中国,而且还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
朱民表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包括之前的东京地震、泰国水灾等,使各国对产业链的脆弱性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开始在全球进行布局。“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今年开始,中国有全球最强的增长,是全球最好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到现在为止,外资仍然在进来。”
朱民说,此次疫情“危机”,也让中国经济出现了很多“生机”。“疫情给传统行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但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无线配送等新兴行业却正在释放出逆势增长的潜力,‘线上’加速替代‘线下’,也加快了产业升级创新,比如这期间,全国仅线上教育收入较同期就增加了300%。”朱民认为,疫情期间中国的经济虽然有很多全新的尝试,但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用更主动的作为去推动改革和开放,按照中央提出的“六保”要求保市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比如我们最新提出的‘新基建’,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要加速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内容的建设;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要侧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这些都是我们在努力改变和转型的积极信号。”
“人类已经经历过了多次疫情,比如中世纪的黑死病,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我们都活过来了,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相信经济全球化,相信未来。”朱民说。
张燕生:中国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采访时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复杂程度最高、国际分工最精细的电子和汽车行业。
张燕生预测,疫情结束之后,全球可能会出现产业链更短、更分散、更本地化的趋势。企业对供应链安全的考量,可能会大于对效率的考量。“中国在疫情结束以后,要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建设,不仅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生物文明和环保、保障公共安全和反恐方面,而且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也应该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就中国产业体系现状,张燕生认为借助疫情带来的变化,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非常重要。“重点是构建满足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弹性灵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形成中高端工业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差异化集聚的城市群,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张燕生指出,我们在做好自身的同时,“还要建立与全球产业体系紧密对接的产城、产创、产智、产融等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
谈及此次疫情对全球贸易的深度影响,张燕生说,在去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叠起的背景下,叠加的新冠疫情,让全球贸易损失巨大。“虽然传统的服务和货物贸易遭受重创,但新型贸易尤其是与数字网络相关的贸易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
张燕生表示,疫情结束后,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可能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战略支点。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将有更多发展机遇。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变化因素就是中国将建成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张燕生说。
记者:马 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