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武汉黄鹤楼恢复开放!为什么说它是英雄城市的最好注解?

发布时间:2020-04-29 20:35:10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关闭98天的黄鹤楼,终于在今天(4月29日)重新对游客开放。

黄鹤楼在闭园的98天里,坚持每日亮灯,告诉这座城市及至世界的人们:黄鹤楼一直都在。

这是勇毅坚韧的黄鹤楼。

katherineXUEER / 图虫创意

作为武汉地标建筑之一的黄鹤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一起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其实,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建筑,既非原地,也非原貌。千年来,屡毁屡建的黄鹤楼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小百通为你讲述黄鹤楼的前世今生。

无情的岁月

据史料记载,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孙权修筑夏口城,

城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 三国时期东吴瞭望楼模型(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翻拍)

到了唐代,

黄鹤楼从“军事楼”转化为“观赏楼”,

仍坐落于黄鹄矶上。

唐代诗人崔颢曾有名作:

(这首诗,传说连诗仙李白都折服不已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至北宋仍存于世。

据宋代界画《黄鹤楼》所展示,

那时黄鹤楼已发展成为建筑群体,

依山面江,直至南宋与金国征战时方毁。

△ 宋代界画《黄鹤楼》(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翻拍)

元代有黄鹤楼存在吗?

一批史志学者根据史料推论,

元代近百年间,黄鹤楼并不存在;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据传世的元代夏永所画《黄鹤楼图》

及一批登临黄鹤楼诗赋作品推测,

元代中期或末年应有黄鹤楼实体存在,

它的环境比前朝黄鹤楼

更为幽雅清静,建筑风格更加堂皇典雅。

△ 元代 夏永《黄鹤楼图》

据现存史料统计,

明代黄鹤楼被毁3次,重建3次。

越建越高,越修越大。

主楼周边辅以亭台阁榭,栽花植树。

明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明末战乱。

△ 明代安政文 界画《黄鹤楼雪景图》(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翻拍)

△ 晚明时期《江汉揽胜图》中的武昌城和黄鹤楼。

清代,黄鹤楼也是屡毁屡建,

史称“火经三发,工届八兴”。

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多次重修或扩建。

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南巡时曾在武昌游览黄鹤楼,

还御笔题写了“江汉仙踪”匾。

在嘉庆、道光年间,

黄鹤楼也多次得到了修缮和加固。

1858年,黄鹤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乱。

1865年,法国化学工程学家保罗 · 尚皮翁

造访武汉时所拍的照片中,

已经看不到黄鹤楼的身影。

△ 1865年,法国人保罗·尚皮翁所拍摄的武昌城远景,右侧红框处为黄鹤楼故址。

1868年,黄鹤楼在原址上重建。

△ 1871年,英国人汤姆逊所拍摄的黄鹤楼实景图。此时这座黄鹤楼落成仅3年,看上去还很新。在黄鹄矶城台上,除了三层高的黄鹤楼外,附近就只有楼前一座矮小的元代佛塔,对比之下,黄鹤楼的气势更加恢弘。

△ 1874年,俄罗斯摄影师鲍耶尔斯基所拍摄的武昌城及黄鹤楼远景。照片中的黄鹤楼异常醒目,不仅体量巨大,而且建在远高于江边民房的蛇山黄鹄矶上,仿佛长江边一座巨大的灯塔,成为来往船只辨识武昌城的地标。

这座于1868年落成的黄鹤楼,

仅仅存在了15年,

就于1884年秋天毁于火灾。

△ 《点石斋画报》刊载的《古迹云亡》图,再现了黄鹤楼大火的场景。

1904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

在黄鹤楼原址主持修建了一座“警钟楼”——

一栋两层西式红色楼房,西侧建有高高的塔楼,

楼内装有自鸣钟。

如此一幢纯粹西洋风格的建筑物,

取代了传统中式风格的黄鹤楼,

高耸于长江边的山顶上,

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近代转型过程中,

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

△ 警钟楼,拍摄角度与1871年汤姆逊的黄鹤楼照片相同。

△ 近代外国人印制的武汉风景明信片中的警钟楼,英文被标注为“黄鹤楼”。

警钟楼落成后三年,其后方不远处

又建起了一座中式传统风格的三层楼阁。

这栋楼是张之洞的门生于1907年修建的,

最初取名“风度楼”,后改名“奥略楼”。

△ 1908年法国人拉里贝拍摄的奥略楼照片,此时该楼落成不久,楼上悬挂的是“风度楼”匾。

于是,在清末民国时期,

黄鹤楼原址一带,

便出现了一中一西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楼阁。

△ 民国时期的刊物中,既有将警钟楼称为黄鹤楼的(上),也有称奥略楼为黄鹤楼的(下)。

1927年,毛泽东

在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

登上黄鹤楼(实为奥略楼),

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民国时期,

也曾有过多次重建黄鹤楼的计划,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在1946年。

时值抗战胜利不久,百废待兴,

湖北省政府计划在原址

依照同治楼的样式复建黄鹤楼。

然而由于国共内战,

黄鹤楼连同1947年那座只停留在

图纸中的武汉长江大桥,都成了泡影。

△ 1947年有关湖北省政府计划重建黄鹤楼的报道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大桥选址几经讨论,最终确定了龟蛇方案。

武昌引桥将要占据蛇山西段的黄鹤楼故址,

包括警钟楼、奥略楼在内的

晚清民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筑,都被拆除了。

在黄鹤楼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个小平台,

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碑。

△ 建在黄鹤楼原址附近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和通车纪念碑。

1981年,武汉市政府决定重建黄鹤楼,

由于黄鹤楼原址已被武汉长江大桥占用,

新黄鹤楼的选址向东移动了约一公里,

移到了距离江岸相对较远而地势较高的蛇山顶上。

设计师以清“同治楼”为蓝本,

设计了今天的黄鹤楼。

△ 清代黄鹤楼老照片

△ 黄鹤楼旧址和新黄鹤楼的位置关系图。图中左侧为长江,黄色方框为黄鹤楼旧址,红色方框为现在的黄鹤楼。

今生的荣耀

1985年6月,黄鹤楼落成。

它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

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

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

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

△ 1985年6月,重建的黄鹤楼向游人开放。(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 摄)

△ 1985年9月18日,重建的黄鹤楼主楼后侧。(新华社记者 花皑 摄)

崔颢那句“黄鹤一去不复返”,

造就了景区标志性铜雕“仙鹤归来”。

△ 1985年9月18日,武汉重建的黄鹤楼前,栩栩如生的黄鹤铜塑吸引了游人。(新华社记者 花皑 摄)

△ 2007年9月30日晚,经过历时4个月、总投资270万元的灯光改造,武汉黄鹤楼公园13454个光源、116个泛光灯齐放。

△ 2011年9月25日,外国游客在湖北武汉黄鹤楼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现如今,黄鹤楼游客络绎不绝。

tuchongshequ / 图虫创意

现在的黄鹤楼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

可里面确实是有“硬货”的,

比如清代黄鹤楼的古铜顶、

1343年的胜像宝塔、390岁的紫薇树等等。

tuchongshequ / 图虫创意

光影尘客 / 图虫创意

莫名n / 图虫创意

整座楼在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

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远远望去,整座楼形如黄鹤,

展翅欲飞。

金毛美妞 / 图虫创意

箭子射矮 / 图虫创意

与其说黄鹤楼是文物,

不如说它是一种对历史的纪念。

S_wm / 图虫创意

七渡摄影 / 图虫创意

与中秋有约 / 图虫创意

张寳楠 / 图虫创意

它经过历朝风雨兴衰变迁,

虽然有人会对它已不是最初的样子深表遗憾,

但当你站在如今的黄鹤楼上,

看到长江滚滚流淌、近处老城翻新改建、

远处江边耸立起一栋栋高楼……

那种时代的变迁和对今昔的感叹油然而生。

千岁寒 / 图虫创意

摄影师王-YL / 图虫创意

古今更替下,屡毁又屡建,

巍巍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标志,

它的前世今生,

也是对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最好注解——

无论经历何种打击,

都仍可以浴火重生。

柚子鸭呀呀 / 图虫创意

石天熠 / 图虫创意

这样的黄鹤楼,你会喜欢吗?

你的旅游清单里会有它吗?

-END-

资料来源 / 黄鹤楼公园官网、新华社、

长江日报、澎湃新闻、图虫创意

编辑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