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李锦访谈(下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是企业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20-05-19 15:55:13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5月18日电(记者王镜榕)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且把产业链作为“六保”内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近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地见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

那么,企业如何理解保产业链的意义,怎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日前,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攻关是重要思路

中宏网记者: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您对"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如何解读?

李锦:我们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多个团队的创新,往往需要政府和科技部门的有效组织和引导,甚至需要倾注举国之力。所谓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既要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要通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来优化资源配置,使举国体制更加科学、集约、有效。达成这一目的,就需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让创新的主力军不再被"束手束脚",以人才"第一资源"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破除束缚创新的利益藩篱、机制壁垒。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既着眼当前急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又放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我们一定能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这些"硬核"产品,决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生产能力,助力国家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还有一层含义,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该以国家力量予以支持。国企民企都是国家的科技力量。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正扩大对华为的制裁力度,试图切断其与全球芯片商的联系。该措施可能会让美国商务部有能力阻止台积电向华为供货。这一对华为"卡脖子"的最新举动,露出与中国高科技领域"脱钩"的端倪。美政府正在与微软、戴尔、AT&T等合作,开发替代华为的5G产品。美国也以"举国之力",围剿华为,技术也下沉到华为核心基础优势。华为等产业链高端2020年将再次面临更加凶险的战役。产业链中高端保卫战,需要有一种国家力量联防做支撑。对于进入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高端的华为等企业,我们应该以举国之力支持,予以强力反击。依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对高通、思科、苹果等美企进行限制或调查,暂停采购波音公司飞机等,对美国有关企业造成巨大打击。

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企业要力保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宏网记者: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您对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关键作用有何建言?

李锦:全球产业布局正在形成链状链接,虚拟链接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成为更具有黏性、更具有依赖性的经济联系。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会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立足于全球化并从中获益,每个国家的产业链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嵌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中。但这次疫情之后,各国的不信任度将增加。相信各个国家会对产业链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各国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是一个趋势。在全球产业链被简化的趋势下,会出现逆全球化的阴影。或许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并最终会成为定局,但逆全球化会给各国巨大的伤害,对全球经济也是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去工业的政策,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现在看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已经被去的差不多了,很多产业已经断代。如果要重新恢复制造业,形成独立的产业链体系,有很大的难度。全球化分工面临调整,原来的相对均衡已经打破。我们提出构建双循环链,首先是把国内产业链循环搞好。我国有14亿人口,有接近4亿的中产阶层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个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先把自己的产业链循环起来,致力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致力于全球合作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与治理,支持我国企业加快走出步伐,保障全球供应链节点安全。美国人是逆全球化,我们是强力推进全球化,我们不应该改变,也不会改变。

企业要力保国内国际双循环,一个重要环节是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这是基于当前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供应链时代的一个基本要求。主导未来全球版图的是一条条表示连接的供应链。与世界进行连接的能力,将是国家和企业重要的竞争力。如何保障外贸产业链,一是畅通运转,二是稳定份额,是复工的任务与首先要争取的效果。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显著。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实际上远超自身体量。更加重要的是,这一影响力还体现在中国居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上。因此,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正确的抉择。

企业家重构产业链要善于捕捉危中之机

中宏网记者:有评论认为,美欧日制造业撤回国已经是必然趋势,这种转移会不会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影响?企业中国市场会产生份额的空白,对于中国企业家是什么样的机遇?

李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需要中国企业能够及时的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的的精品之路。可以通过替代产品和升级产品占领美欧日企业离开中国市场空出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需要做好资金、人才等一系列工作,准备接手美欧日撤出后在华企业,先把产业链稳定下来。对其厂房,机器设备进行折旧打折处理后以最优价格收购,注意做好产业工人,管理人才等资源接收工作。

当然,有人担心外国高精尖制造业会撤出中国。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高精尖制造业是每个国家各领域企业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制胜法宝,是他们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不会转移放到中国来的。因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多属于一般性的技术,都是透明的,没有什么禁运的绝密技术,不是最先进的高精尖制造业。如果有撤出的,反而会加速中国企业发展自己的高精尖制造业,更加规范化、精品化、国际化,推动中国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的高精尖制造业市场机会非常大,需要中国企业掌握这个领域的规律和方法。要学会拿出国际精品品牌战略理论和解决方案,在重构各个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中,增强中国在制造业的竞争力。

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企业转型提升的窗口期就是疫情在全球持续的这段时间。疫情结束或可控后,美欧日企业有可能就开始撤离工作。所以中国品牌企业必须迅速把自己的国际精品品牌战略开发和制定出来,对标国际最领先企业,与现有商业模式所有方面进行对比找差距,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行动方案。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不能等待规划出来再办,要结合规划的制定,从早着手。要根据新战略高标准对各业务板块和各条线制定目标,提出解决方案,拿出路线图,一步或几步提升起来,才有可能快速实现品牌企业的整体提升。才能快速接收美欧日企业撤回所遗留下的产能和市场,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国竞争力。

稳定全球产业链的中国企业家新挑战

中宏网记者:当今世界产业链转移的竞争有什么显著特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中国企业家将面临什么样的考验?

李锦:世界贸易格局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性是几百个企业在若干个国家做零件,然后通过物流贸易,最终在某个地方产生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又销售到全世界,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主体的跨国公司竞争格局就出现了。大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产业链掌控的竞争。现在的竞争不完全靠资本、靠技术,做全球性的产品要能够在产业链上形成标准,在供应链上掌控纽带,在价值链上掌控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掌握这三链,就是世界性大集团的龙头。苹果公司是这样,华为公司,也是这样。现在,最大的机遇与挑战,就是产业链标准制定、供应链运转、价值链资源配置的掌控上。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化危为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组产业链,还是化机为危,坐等自身产业链的"沦陷",这对企业家是个考验。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重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战略重心,重构产业链是一场全球性的竞争。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复杂的产业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洗牌,能够化危为机的企业家将会非常清醒地审时度势,分析产业链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不回避矛盾、不回避问题,采取逆周期调控与快速调控。产业链向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以及多业态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得传统产业链重构与裂变,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与市场机会。可能也有部分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实质性破坏面前无能为力,坐失良机,疫情或将进一步升级为严重冲击企业的灰犀牛。企业的命运,将决定于企业家的抉择能力,是化危为机,还是化机为危,在这场产业链、供应链的改造提升过程中,每个企业家将会付出不同的努力,走出不同的路子,因此会收获不同的结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