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青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业和消费关系越来越紧密。无论从直接经济贡献还是从社会就业与内需经济拉动等方面来看,文旅行业的兴衰对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让文化和旅游全行业举步维艰,但这也应是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契机。在保证稳步、快速产业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实现互联网数字化升级,科学有效提升各类赛事演艺活动质量,实现产业再次振兴,是目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快速部署和实施的重要课题及任务。
对文旅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文旅经营瞬间停滞,暴露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经营方式上的短板。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局面,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产业性质分析,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解决文化与旅游的更深度融合问题。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最核心本质是在内容生产上的融合。文化以制造内容为核心功能(内容创造和传播),旅游(地域和自然景观)则为文化提供内容创作的要素和土壤,并因文化所赋予的内容(文化景观)而产生独特差异性和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文化景观的景区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在产业发展和行业竞争中被淘汰。以内容生产和活动举办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和以观光、体验、休闲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产业,必须在更深层的共有核心内容上找到融合与盈利的结合点,以达到互为条件、彼此补充、相互增益、丰富经营链、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目的。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景区的竞争力形成、品牌传播、人流拉动、消费形式等经营模式又将面临应对更加互联网化的新形势变化。
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要以知识产权为利益纽带,建立线上线下综合的景区服务业态,形成化海量内容创作为主要形式的建设、推广、经营模式。其中两个重点,一是内容创作和集成,围绕知识产权和品牌形成产业链,比如迪士尼模式。二是海量创作内容形成规模效应,如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和直播移动网络平台方式。疫情之下,所有群众性聚集活动全部取消,往日景区里大规模的地面人流已不再,大型的演艺和各类文化活动纷纷被控制规模或者干脆难以为继,传统地面体验式的文旅商业交易界面和盈利方式大大缩水,靠门票、酒店和餐饮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盈利方式不可持续。而疫情期间许多线上营销、直播带货、各种云直播、云游览、云演唱会,则显现出了无可取代的优越性和大众响应。应根据各自景区的不同属性,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线上线下立体化景区运作经营系统,这不仅是以往的免费游览和导引的线上初级智慧景区管理系统,而应该是虚拟与现实一体化经营,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线上线下互动、各种活动举办、功能齐全的新型智慧经营管理景区。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群众性海量的自媒体将活动内容上传、分享,把个人第一视角的旅游和参与体验转变成网络内容,形成一种在线的沟通,实现自媒体向文旅电商转化,在线上销售地方特产、景区服务和个性化的文旅产品,以新的方式拉动消费增长。可以围绕景区自身文化创意建设需要,设计群众广泛参与的创意、创作赛事,汇聚海量内容,广泛宣传推广,景区与创意创作者共享版权收益。以内容创意创造为结合点的文旅融合,对文化和旅游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拓展和应用空间。
清明假期的成都,夜幕中霓虹闪亮,美食城游客众多。
传统经营方式与数字化消费相结合
近年来,各地对智慧旅游建设增加了投入。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图书馆推出了线上“服务不打烊,在家免费看”活动,敦煌莫高窟推出了让消费者通过线上进行免费参观和研学活动。这些都是文旅线上消费和体验的启蒙及推动,对文旅消费新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先行示范作用。在线数字化的景区开放和文化活动,数字化、智能化景区,云展览、云展示,VR实景体验等,必须突破单向游览、免费观看的模式,应该迅速解决个性交互式、内容互动性,实现线上场景付费,这才是疫情下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创新经营的根本问题。基于线上资源的无限开发性和互联互通性,可以将景区线上资源与公众进行互利性经营分配,与众多网络大V、电商销售红人共享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实和丰富网络红人的各种自媒体信息内容,使之更加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多渠道扩大景区推广宣传,扩大经营范围和途径,与广大受众实现共同经营共同获利。最近在国际国内红遍网络的李子柒现象说明,依托价值阐释、品牌推广、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对文旅资源的远程消费和体验,将文旅资源通过在线展览展示和文创产品的开发销售等方式,进而让这些文旅资源通过互联网和现代物流走向全世界,完全可以实现高附加值的价值变现。
此次疫情也将是中国游戏动漫产业伴随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快速发展机遇。随着融入互联网生活的新一代年轻人踏入社会,以“王者荣耀”“吃鸡”等为代表的网游、手游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网络电子游戏恰恰就是以创意和内容创作为核心,并同时分别具有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鲜明属性。条件成熟的景区,应该依托景区核心文化和自然地理景观,量身定制带有推广和经营功能的专属网络游戏旅游系统,通过程序开放举办各种创作比赛和电竞活动,创造带有自身景区鲜明印记的动漫形象、电子宠物、游戏场景,营造群众性参与、挖掘、创作、宣传和经营的文旅营销模式,实现智慧导览、景区管理、个性定制、营销推广、电子游戏,程序创作、电商销售和品牌孵化等功能一体化。在线下,除了传统景区游览和消费,将可以成为线上游戏的二次元落地基地及COSPIAY大本营和活动、直播、拍摄基地,这才是属于数字化“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这种常规化消费和数字化经营结合的文旅转型升级模式,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型文旅产业的成功典范。
文旅活动向互联网化和社会服务化转变
文旅产业是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同时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最能反映社会稳定度和经济活跃度的行业。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都把文旅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对待,把它作为内外部资本在当地投资的重要产业通道和项目载体。而快速增长的旅游人次,不仅直接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增长,还为很多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些因素的叠加,让文旅产业客观上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最关键的动力来源和发展引擎,如果文旅产业遭遇断崖式下跌和产业链化的打击,就像文旅产业对地区发展的综合带动一样,负面影响也是综合性的。因此,积极寻找新的启动方式和发展契机,迅速恢复文旅产业活力,引导和扶持文旅企业健康良性向前发展,扎实有效地配合当前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内需拉动维护社会稳定等中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赛事和演艺将向两个方向转变:一是利用网络视频和直播手段加大线上活动的比重;二是直接有效地服务于每个时期的社会重点需求。在文化旅游部的领导下今年国内的文旅活动主要将以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措施,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全社会复工复产和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有序、有效、稳步、快速恢复,配合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利用互联网优势,以县、市、省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和赛事单元,开展全国性、群众性的线上线下文旅宣传和赛事活动。地面活动控制人员聚集规模,不做跨地域的大范围人员调动。活动形式有开展个人生活、才艺、旅行题材的短视频、直播等内容的线上传播比赛,如天使旅行家“文明传播大赛”;地方文旅题材、抗疫精神题材、脱贫攻坚题材的歌曲创作征集、展播,如“靓声音雄——唱响新时代”歌曲创作演唱比赛;地方优秀文旅短片展播比赛“家乡印象——视频创作比赛”;地域特色民族民间服饰竞展广场舞、健身舞如“健康中国——民族服饰广场舞”网络直播赛;“中国地标——小康之路”地标物产文旅电商直播销售比赛;“猛犸市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巡展销售活动;各地旅游文化主题“歌游天使云音乐节”等。促进群众性海量文旅内容生产、传播,助力各地文旅资源推广和景区核心文化景观搭建,推动文旅产业市场机制层级化模型构建,带动社会劳动力自主化创业和就业,从旅游和文化消费角度促成各地消费自我内循环,拉动和促进各地的消费内需活力。
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各种民营线上商业平台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工作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各地正抓紧恢复经济和生活秩序,党委和政府纷纷为企业和人民群众纾困解难,许多地方政府领导亲自上阵网络直播,为农户和企业呼吁和销售卖货,线上经济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线上经济新业态也在催生文旅产业新模式,并迫切期待同时能背靠国家大型综合线上平台,以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为政策导向,为文旅产业活力恢复和地方经济发展背书与服务。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搭建的国家APP平台“文旅中国”,将在当前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起到国家引导和扶持的决定性作用。"文旅中国"国家APP平台将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广泛整合机构和地方资源,丰富平台功能,设立大型文旅赛事活动专区和文旅分销商业扶持专区,为全国各类文旅活动、各地景区小镇、品牌销售企业、各类生产农户等提供资源支持和施展的舞台。“歌游中国”文旅融合创作平台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联合内容创意生产和教育培训机构成立融媒体创新发展办公室,依照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等部门政策,完成综合性、规范性、权威性、实用性的网络传播从业者教材和培训机制,搭建线上线下综合报名、注册、培训、实习和就业体系。与全国县一级融媒体中心达成业务合作,进行县域常年的融媒体内容生产和从业者(网络达人)综合培训(政策法规、专业技能、创作技能和产业服务以及线上商业就业培训)。培训范围包括基层扶贫干部、职业技能学校学生、复转军人、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文旅企业从业者、第三产业从业者、新农村产业带头人和销售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形成群众性信息内容分发体系和规模,切实为各地对外宣传、助力扶贫、文旅推广、线上商业、产业落地和疫情防控等工作服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是对中国文旅的一次信心与能力的检验。所有文旅行业从业者应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国文化旅游行业能够飞速发展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此次也一定能够将挑战化为机遇,凤凰涅槃,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