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学习书法切忌浮躁

发布时间:2016-12-22 11:32:02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北京(作者 梁新颖)【提要】近年来,国内书法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林林总总的展览中所展示的作品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作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众多作品中表露无遗。在如此浩瀚博大的中国书法文化面前,书道中人更应当沉下心来,在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够耐得住寂寞,不仅仅在技巧上用工夫,更要在个人修为上花力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书法审美力,才能深刻领略书法的魅力。
 近年来,国内书法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各种书画院、五花八门的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登场,遍地开花,令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网络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为书法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网络书法展览等新兴的展览形式比以往在报刊等媒体上刊登作品或在场馆内办展览更加便捷、省钱,并且受众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于是,一时间微博、网络书法展纷纷受到追捧。
  与此番热闹的景象相比,林林总总的展览中所展示的作品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作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众多作品中表露无遗。甚至有人曾断言:中国书法遭遇“浮躁时代”。浮躁是快节奏、高效率且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的通病。但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浮躁就不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好好临帖,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心摹手追,也就不可能真正领悟中国书法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结体的艺术、章法的艺术,本身极具美的因素。方与圆、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浓与淡、轻与重、缓与速、疏与密、虚与实、斜与正、巧与拙、刚与柔、枯与润等既矛盾又统一的诸要素构成了其“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和谐统一,即所谓的 “美在于整体的和谐”。书法本身蕴含的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等使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说:“它(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 宗白华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各种艺术,在他著名的美学论著《艺境》一书中,《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等文章集中阐述了他对书法美学独到的理解与阐释,得出书法为“最高”和“中心”艺术的判断。他在1935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1938年,他在为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所加的编后语中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和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这些论述,把书法艺术推崇到了极致。
  认识书法的美,是学习、研究、欣赏、评论书法的首要问题。书法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够靠点画的变化、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体现一种外在美,更主要的是它能通过由前三者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韵律、气韵、风格、情趣等体现为一种内在美。唐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在他的《扬子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开篇即曰:“文字何生也,生于人之智也。”明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千古。”苏轼《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书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更直接地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可见书法是智慧的产物,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在体现。书法在人品修为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呈现着书者的人格面貌。
  诚然,只有通过大量有意识的书法实践,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美的享受,才能将这种美的感受逐渐提升到美的理念、美的创造的境界。自仓颉造字伊始,伴随四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及行书各种字体不断演变并逐步完备,书法美也逐步形成并深入人心。期间产生了李斯、张芝、钟繇、韦诞、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张旭、薛稷、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祝允明、刘熙载、康有为、朱履贞、阮元、梁巘、何绍基、傅山众多历代书家和书法理论家。不辞辛苦,不断追求、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书法。东汉时期著名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中所描述了东汉时期士人阶层练习草书的情景:“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灸众庄,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那时的文人墨客殚精竭虑、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练草书,他们抑或十天用坏一支毛笔,衣领袖口都揩得黝黑,甚至连牙齿也被墨水染黑!他们的勤奋程度即使是今人也难以想象。“钟元常指破被褥苦练楷书成鼻祖”“笔成冢,墨成池,退笔成山未足珍”“欧阳率更驻马观碑三日久不去”等历代书家勤奋刻苦学书的故事无不让我们看到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要想真正领略书法的魅力,要想有所建树不经过一番练三伏、彻寒骨的苦功夫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如果你想当书法家,首先要是文学家、学问家、诗人的根基,否则你不要想成为书法家,写几个毛笔字,骗骗酒楼茶馆、商店杂铺可以,认真地称为艺术家就不行了”。的确,书法学习来不得半点的欺瞒,有多少功力与学养都会跃然纸上。面对名家辈出、异彩纷呈的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史,我们后辈书道中人唯有谦虚临摹学习并进行深入探究才是步入书法之门的唯一途径。时代呼唤大家,文化繁荣发展更需要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在如此浩瀚博大的中国书法文化面前,书道中人更应当沉下心来,在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够耐得住寂寞,穷尽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不仅仅在技巧上用工夫,更要在个人修为上花力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书法审美力,才能深刻领略书法的魅力。

 

责任

责任编辑:詩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