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核酸检测深一度

发布时间:2020-07-14 16:49:3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记者 王翔

北京市自6月11日报告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已完成超过110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7月7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4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核酸检测,这个曾经陌生的医学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大部分人对它的认识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竟什么是核酸检测?如何操作?核酸检测阳性和确诊的关系是什么?核酸检测阴性就可以确定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吗?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报道》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员冀希炜。

《中国报道》:什么是核酸检测? 原理是什么?

冀希炜: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中都会携带一些自身特有的基因,这是区别于其它生物体的特殊标记,新冠病毒亦是如此。核酸是最基本的遗传物质,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RNA),因此核酸检测就是通过对RNA的检测,来证明所采集的样本中有新冠病毒存在。

但是,由于样本中通常病毒含量极少且RNA不稳定,核酸检测需要采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将病毒RNA通过逆转录(RT)转换为稳定的DNA,再经由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将DNA大幅扩增,以便并行检测。

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核酸的荧光探针就像是一个手电筒,当查找到它时,PCR检测仪就会被荧光信号“点亮”。这样,每完成一次扩增,荧光信号就会增强一点,PCR检测仪就能记录到一个增强的荧光信号值。如果样本中有新冠病毒,那么荧光信号就会呈现为一个逐渐上升的“S”型曲线,检测结果就为阳性;若没有出现“S”曲线,就为阴性。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放大样本中的遗传物质,并用荧光信号识别,以检测样本中是否有新冠病毒。

《中国报道》:为什么要用核酸检测的方法检测新冠病毒?

冀希炜:常用的传染病检测方法有病毒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

病毒分离是最权威的确诊依据,但是病毒分离的操作危险系数比较高,需要在较高防护等级的实验室进行。

抗体检测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准确率高,通常十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以出结果。在新冠病毒检测中,利用血液样本进行抗体检测也是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但抗体检测的缺点是,人感染病毒后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抗体,从感染到能够检测到抗体的这段时间就是“窗口期”。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需要至少3天以上才能检测到抗体。

核酸检测相比于抗体检测,能够更早地发现感染,通过咽拭子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核酸检测即可判断感染与否。

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了。通过分析判断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成分,可以尽早发现感染者。

《中国报道》:我们知道,核酸检测主要有口咽拭子、鼻咽拭子等采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感觉到口咽拭子的采样方法是最常见的。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法?各种方法的准确度如何?

冀希炜: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人的呼吸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样本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样本,包括上呼吸道样本: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下呼吸道样本:深咳痰液、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灌洗液、呼吸道抽取物等。

为满足“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大范围人群检测要求,咽拭子因其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被广泛使用。相对于鼻咽拭子,口咽拭子操作更为简单,被采样者的依从性和适应度更高,所以应用也就更多。但鼻咽拭子核酸标本阳性率高于口咽拭子标本,其可能的原因主要为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鼻部所带病毒多于咽部。

呼吸道样本中,下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阳性率要高于上呼吸道样本。对于临床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而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时,应尽可能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检测。

《中国报道》:核酸检测阳性和确诊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界定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

冀希炜:一个人如果具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个3个临床表现中的2个,即可认定为疑似病例;如果无明确流行病学史,同时符合这3项临床表现,也可以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疑似病例需要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

如果核酸检测阳性,表明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其中,如果有些人出现了临床症状,比如发热咳嗽等,结合流行病学史,或者CT影像学的检查,发现影像学的改变,就可以诊断为确诊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没有症状的人群。部分感染者可能在病毒核酸检测时处于潜伏期,继续观察会发展成新冠肺炎病例;部分感染者自始至终不会发病。

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携带病毒,所以也是新冠病毒的传染源,需要集中隔离14天,隔离期满后,原则上两次连续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要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

《中国报道》:核酸检测阴性就可以确定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吗?

冀希炜:目前核酸检测阳性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标准,但其阴性结果不能作为排除病毒感染的标准。

如果核酸检测的各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理想状态下核酸检测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但是由于疾病严重程度、标本采集操作与时机、标本来源、标本的处理和检测等因素,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所谓“假阴性”,就是指受测试者确实是感染者,但是核酸检测结果却为阴性。

《中国报道》:核酸检测的有效期为何是7天?新冠肺炎的观察期为何设为14天?这两个时间节点有关联么?

冀希炜:理想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有效期,设定得越短就越安全。目前咽拭子核酸检测最快6小时出结果,但由于目前检测量非常大,受检测者通常在24小时后收到检测报告。如果这个有效期设得太短,则需要频繁检测,现实中难以操作。将有效期限定在7天之内,主要是根据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规律确定的。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的数据进行统计,新冠肺炎的平均潜伏期为5.2天,通常在3到7天,有些人少于3天,有些人多于7天,绝大部分新冠肺炎潜伏期都在14天以内,因此把14天设定为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限。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也存在着个别病例潜伏期超长,大于14天的个例。

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员如果再次接触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者去了中高风险地区,则需要尽快再次复查。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