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重要的会议在特殊时期召开了。
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到,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经济一季度大幅下滑,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6%,情况比预料的要好。我们要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
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为何能“比预料的要好”?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奇为百通社撰文,解读经济超预期复苏的“密码”。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扩散催生了许多新的现象,那么经济社会的巨大波动可能就是这些现象的焦点。经济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着疫情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
中国宏观经济一季度出现-6.8%的增速,创造了有季度数据以来最低水平,引发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高度关注,但二季度中国经济就快速实现3.2%的增长,超出预期。
为何说是“超预期”?
那么,超预期的经济增长究竟源于哪些因素?这个问题的判断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经济表现及未来经济增长趋势有着巨大意义。
要回答潜在原因,首先得厘清什么是“超预期”,只有明确了这个概念,才有继续讨论的意义。
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3.2%并不高,并不值得重视,那为何说经济超预期呢?这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来看。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去年的6%以上急剧下降至-6.8%,上下超过12个百分点的水平,凸显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巨大降速压力。但二季度经济增速又快速从-6.8%回到3.2%,相差10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短期变化已经构成了典型的深V反弹,如此巨幅变化显然称得上“超预期”的特征。
密码一:疫情防控得当
中国经济的巨幅调整有其深层次的环境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疫情全球性扩散。
深入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与国际形势有着密切关系。今年以来,伴随疫情全球性扩散,世界主要国家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国际经贸合作面临巨大冲击,产业链稳定面临巨大挑战。
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显然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及外部需求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但这种冲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生产生活体系,而是由于疫情背景下人为管控导致相关环节的暂时性关闭。
2月6日,北京南站,工作人员在对候车室进行消毒。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南站加强对站内重点区域的消毒频次,通过设置红外测温仪等方式对进、出站旅客进行体温监测,全力保障旅客安全。(新华社 任超 摄)
只要相关微观主体没有因为财政金融压力而破产,那么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将各种限制逐步取消后,生产生活就有望得到较快重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回升,显然与国内疫情防控得当这一特殊的形势有关。
密码二:保市场主体成为重中之重
虽然上述理论推测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较快回升的现象,但如果由此就简单将中国经济回升归咎于疫情特殊性问题,那就显得过于草率了,毕竟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回答。
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甚至提出疫情将导致国际秩序出现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微观主体不会由于疫情出现倒闭破产等问题,显然构成了疫情以来的重大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到的,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4月1日,北京市首贷服务中心在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22家银行、6家融资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进驻,通过集成政策、服务、信息资源,为小微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提供快捷通道。(新华社 范晓思 摄)
为了应对相关挑战,中国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精准施策,通过财政补贴及减税降费着力为相关企业减负,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推动信贷金融支持向中小企业倾斜,这些措施构成了对“六保”的政策支撑。“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成为重中之重,只要企业等微观主体健康运转,那么生产生活的恢复就有坚实的保障。
中央及地方政府不仅通过宏观政策给予财政金融支持,社会其他部门在场地、租金等方面也给予企业各种支持,构成了微观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六保”稳定了市场主体成为中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另一个原因。
密码三: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轮驱动
“六保”有助于帮助企业等微观主体解决暂时困难,但长期维持还得靠正常的生产活动的支撑。
对此,结合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以及对防控疫情方法的不断创新,我国及时提出复工复产,特别是因地施策、因城施策,鼓励各地根据疫情形势及产业企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复工复产,这一举措为企业的持续运转提供了可能性。
2月10日,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州兴森快捷电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佩戴口罩作业。(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盈利创造了良好预期,为创造就业提供重要的基础。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轮驱动,既为防止疫情反弹提供了长效机制,又为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密码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
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轮驱动对于中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但问题是企业复工复产后的需求在哪里?如果疫情持续严控,那么社会就很难形成对商品服务的需求扩张,企业复工复产就难以有效推进,经济复苏乏力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对此,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到,
我国有8200多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
他还表示,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疫情全球性扩散显然对外部需求造成重大冲击,当下中国经济复苏增长要更加注重内需。今年全国两会之后的小店经济引发热议,客观上就是对打造国内循环的重要期待。
小店经济提出之后,有些评论认为不值得关注,其产业形态及产业规模都不被看好,但有些评论认为小店经济非常重要,短期有望对市场需求产生巨大拉动。
一份数据报告透露,以夫妻店为代表的个体户,在小店中占比为58%,加上已成规模的小微企业,中国小店数量约为1亿,包含网店、街边小店、路边小摊等,可以带动3亿就业,撑起了经济半边天。从这个角度看,小店经济也构成了当下中国经济较快复苏的重要因素。
6月,江苏南京市的一个夜市。(人民视觉)
除了多措并举扩大内需空间之外,我国还将“六稳”持续放在突出地位,目标就是不仅要着力实现“六保”,更要主动而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内需扩张构成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抓手,稳就业、稳投资等重要举措成为重点内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新一重”(两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重: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目标就是通过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发展来扩大内需。
不过存在潜在的问题是“两新一重”需要仰仗巨大的资本投入,资金保障成为重要难题。今年财政赤字率目标在3.6%以上,为扩大投资稳增长创造了重要的财政空间,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务及抗疫特别国债的持续发行,客观上为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超预期复苏虽然有疫情这一特殊背景因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国制度优势的红利持续释放——不仅在防控疫情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政策创新上持续发力。
这些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较快复苏的内在因素,也有望促进宏观经济继续行稳致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6月份预计2020年美国经济将下滑8%,欧元区经济下滑10.2%,日本下滑5.8%,印度经济下滑4.5%,中国是今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预测数据为正增长的国家。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更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具有稳定发展的重要密码。
- END -
撰文 / 陈建奇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 宁静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