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火星叔叔”郑永春万字科普贴:人类探索火星之路,走了多远了?

发布时间:2020-07-23 17:20:05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13时25分,火箭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个源自中国的探测器,承载了中国人对红色星球的梦想,它将让中国人从火星探测看台上的观众,成为航天竞技场上的一位选手。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拿起手机,在应用商店搜寻星空、星图、认星等关键词,选一个应用软件安装好。

打开设置,把软件中的位置设置成自动定位或自己所在的城市。之后,把手机对准夜空,四处搜寻,找到火星的位置。

然后,放下手机,静静地凝视。

如果有简易的望远镜,你还可以看到它若隐若现、或明或暗、略带一丝暗红色,那就是火星。

这几天,在北半球晴朗的夏夜,往东南方向看,火星就在双鱼座,海王星的附近。

火星一直很“火”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因火星颜色与众不同,人们很容易就会注意到它并对它产生好奇。所以,火星并不是现在才火起来的,而是一直都很火。

在罗马神话中,火星象征着战神——马尔斯,如今火星的英文名称Mars就源于他;在北欧神话中,火星代表了战神提尔(Týr),每周“星期二”(Tuesday)的名称就来自于他;而在希腊神话中,它是以残暴、血腥著称的战神阿瑞斯(Ares),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星期二也是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失守的日子,希腊人把它视为一周中最不吉利的日子。

世界虽然每天争吵不休,但人类文明很可能同宗同源,所谓的多元世界只是后来分化的结果。在中日韩等东亚地区,金、木、水、火、土这五颗夜空中肉眼可见的行星,加上白天和黑夜最亮的星球太阳和月亮,合称“七曜”。一星期以“七曜”分别命名,星期二叫火曜日,日本至今仍在沿用。

在中国,汉代以来的古人一直把火星、赤星与荧惑并用。之所以把火星叫做荧惑,一方面是因为火星是红色的,与萤火虫的光相似;另一方面是因为火星在天空中时隐时现,让人疑惑,捉摸不透。

那么,中国古代神话中有没有把火星与战争联系起来呢?其实也是有的。三国时张揖编撰的《广雅·释天篇》中记载:“荧惑,一曰罚星。或曰执法。”罚和执法,都是兵象的征兆。每隔几十年,火星运行到东方七宿中的心宿附近,与代表帝王的心宿二(也称大火星)相遇。在占星术中,这种叫作“荧惑守心”的天象被认为是大凶之兆,实际上是太阳系中离地球很近的一颗行星与另一颗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恒星看起来似乎走到了一起,但这两颗星之间相距非常遥远,毫无联系,更与吉凶无关。

可以看出,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火星跟战争、灾难、死亡联系在一起,是不祥的征兆。但这毕竟是神话,火星其实是一颗因为外貌而长期被冤枉的星球。幸运的是,人类掌握了科学,通过一点一滴的探索,得以还原火星的真实面目。

1543年,哥白尼提出,火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不是绕地球运行的。

《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的宇宙观。

1609年,开普勒宣布,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一个椭圆。

1610年,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对准火星。

1659年,惠更斯通过望远镜观测得到了火星的自转周期。

1666年,卡西尼在意大利观测火星,绘制了火星地图。

1877年,美国人阿萨夫·霍尔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小卫星,他用战神的两位随从——福波斯和戴摩斯命名之。同年,意大利人斯基亚帕雷利把他看到的火星地貌用直线画成了蛛网状。这些直线后来被误读为人工建造的运河。此后,天文学家将火星作为最重要的观测目标之一,并绘制了一系列的火星地图。

阿萨夫·霍尔用来发现火卫一与火卫二的望远镜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利绘制的火星地图。

1894年,美国富商罗威尔建立私人天文台,以寻找火星上的运河、幻想中的火星农业和火星人。接着,《火星纪事》《红色星球》《火星沙》等一系列科幻小说,又把对火星的关注从科学视角转移到文化和社会视角。

然而,从地球上进行观测还是太远了。《火星全书》中展示了望远镜发明以来各个时代绘制的火星地图。图上的线条越来越丰富,精细程度明显增加,但无不充满了牵强附会和各种猜测,以至于真假难辨。现代人对火星的认识绝大部分已经与天文望远镜无关,而是借助航天技术的能力对火星进行深空探测的结果。

探索从未停止

当我们还在仰望星空,以为火星遥不可及的时候,火星探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史。

1960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个火星探测器——“火星1号”,但并不成功,接着连续5次都未能实现航天器脱离地球飞向火星。直到1965年,美国的“水手4号”首次成功飞越火星,传回了几张模糊的火星照片。

 “水手4号”和距离火星最近时拍到的火星细节。(图自:NASA)

到目前为止,美国、苏联(俄罗斯)、欧洲航天局(ESA,欧空局)、日本、印度等都曾经探测过火星。在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既有环绕火星的轨道器进行遥感探测,也有登陆火星表面的着陆器进行定点探测,还有4辆小车在火星表面巡视勘察,其中1辆目前还在正常工作。

在各种类型的火星探测任务中,登陆火星毫无疑问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代表了当今火星探测的最高水准。俄罗斯、欧洲接连失败,成功的只有美国。如今,中国正在挑战这一记录,“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有一辆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火星车,计划于2021年初登陆火星。

2015年上映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一个航天员乘组于2030年登陆火星。刚登陆不久,他们就遭遇了强烈的沙尘暴。在紧急撤离时其中一个航天员,也是影片的主角马克意外地独自留在了火星上。他长途跋涉,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登陆的火星车,利用火星车上的天线和独特的编码重新与地球上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

这辆出现在科幻片中救了马克一命的火星车并非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1996年发射升空,1997年7月4日成功登陆的火星车“索杰娜”(也有人翻译为“旅居者号”)。这个女性化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曾经的女奴索杰娜·特鲁斯(Sojourner Truth)。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她积极反对奴隶制度,争取妇女权利。

从左至右: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陈列的“勇气号”“索杰娜”和“好奇号”模型。(图自:NASA)

“索杰娜”是一辆小型火星车,仅10.6千克,是美国火星探路者号(Mars Pathfinder)计划的一部分。登陆火星前,它与着陆器合为一体。为了装进着陆器内,它把摇臂转向架悬挂系统安装在车身侧面。两侧的主转向架放倒、折叠后放进火星车的肚子里。折叠之后的车身高度只有18厘米,也就1个足球直径那么高。

登陆后,火星车展开并脱离着陆器。展开后的火星车长65厘米、宽48厘米、高30厘米。摇臂转向架可以检测到20厘米高的岩石,如果火星车有侧翻危险,坡度感应器会发出警报。因为个子太矮,它拍摄的照片总是仰视视角,火星上的石块看起来都很奇怪,特别高大。

“索杰娜”的设计寿命只有一星期。它的上甲板铺设了1层太阳能电池,所有的能量就来源于此。火星车有1根杆状天线,由于功率太小,无法将信号直接发送给地球,只能通过着陆器转发,才能与地球通信。正式工作时,地球上发给它的指令,也要通过着陆器转发,引导它前进。车内安装了1套电子系统,除了可以遥控驾驶,还有一种自动驾驶模式,可以自主选择路线,指挥者只需告诉它提前避开某些障碍物即可。

“索杰娜”配备了6个直径13厘米的铝合金车轮,轮胎和刹车系统则是不锈钢材质。每个车轮都有电动马达,可以独立驱动。“索杰娜”走得很慢,最快时也只有1厘米/秒。走的慢是必须的,毕竟是在荒凉而陌生的星球上独自行驶。后来的“机遇号”、“勇气号”、“好奇号”也都走的很慢。但“索杰娜”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它离不开着陆器的通信,只能一直围绕着陆器打转。

由于重量限制,“索杰娜”的探测设备也很简单,只在火星车后部安装了1个简易的彩色摄像头和1台能谱仪。遇到要分析的岩石时,火星车必须调转头,让车尾的能谱仪接触石块进行分析。而且,分析过程往往需耗时数小时,才能识别出岩石中的化学元素。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家可以确定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并回答这些石头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的。

作为第1代火星车,“索杰娜”虽然个子小,功能简单,走得也不远,但它却为此后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的火星车担当起了“探路先锋”的重任。

一场火星上的“马拉松”

“勇气号”和“机遇号”是美国的一对“双胞胎”火星车,不仅外形长得一模一样,连携带的探测设备也完全相同。这对小哥儿俩分别于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前后脚发射,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先后登陆火星。

“勇气号”(左)和“机遇号”(右)成功发射。(图源:NASA)

“勇气号”的目的地是直径约150千米的古谢夫环形山。火星的北半球主要是低洼地形,南半球则是大片的高原,古谢夫刚好位于南北地形分界线附近。遥感图像显示,古谢夫的南部受到了来自马丁峡谷的水流冲刷,那里曾经是一个湖泊,湖底残留着各种沉积物。科学家原本希望“勇气号”登陆后,分析一下那里的岩石究竟是湖底沉积形成的,还是在干燥环境中形成、后来才被水浸泡的。也就是说,他们相信那里一定会找到水的遗迹。但是,“勇气号”登陆后发现,那里大部分区域覆盖着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并没有找到水流的遗迹。玄武岩很可能来自古谢夫北部的阿波里那火山。

“勇气号”/“机遇号”火星车模型 (图源:NASA)

“机遇号”的目的地是位于火星赤道以南的子午线高原,那里的地形特别平坦。厚达数百米的灰色赤铁矿覆盖在阿拉伯台地上,看起来就像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我们知道,火星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表面的含铁物质被氧化后呈红色,这些物质就是赤铁矿,与铁锈的成分相同。但是,火星表面除了红色的赤铁矿,还有一种灰色的赤铁矿。科学家很想知道,这些灰色的赤铁矿是怎么形成的。

“勇气号”和“机遇号”之所以都选择在赤道地区登陆,一是因为那里的太阳能比较充足,可以给火星车提供充足的能源;二是因为那里地势低洼,海拔较低,可以有更长的距离留给降落伞进行减速,而减速效果越好,着陆冲击就越小。

 “勇气号”传回地球的最后一张全景照片。

作为第2代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各重170千克,是“索杰娜”的16倍。而且,它们的个子也要高得多,桅杆上的单色导航相机的视场更宽广,拍到的照片让地球上的工作人员看起来就像身临其境,可以更方便地操控火星车。

车身重了,可以携带的仪器设备也就多了。作为机器人“地质学家”,“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岩石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它们的装备完全一样,配备的阿尔法粒子-X射线谱仪可以分析岩石中除氢以外的主要元素;穆斯堡尔谱仪主要用来分析岩石中的铁元素。它们都有1个短小的机械臂,集成了多种工具,可以在5个自由度内运动,以选取特定的石块进行分析。机械臂上有一台显微成像仪,它的功能就像地质学家常备的手持放大镜,可以识别出哪些石块是水中形成的,哪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哪些是小天体撞击形成的。

“机遇号”拍到的火星,这恰好对应了阿波罗登月时奥尔德林感慨的“华丽的荒凉”。(图源:NASA)

因为沙尘暴的原因,几乎整个火星表面都覆盖了一层红色的沙尘,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少女,给人以神秘的印象,如雾里看花。当年,“索杰娜”就被这层红色的细沙给蒙蔽了,它在着陆器周围分析来分析去,发现那些沙尘的的成分都基本相似。“吃一堑,长一智”,为了揭开沙尘下面的火星岩石的神秘面纱,科学家专门给“勇气号”和“机遇号”配备了不锈钢刷头,以清除石块表面的灰尘。同时,还配备了1个钻头,可以在岩石上打磨出几厘米深的圆孔,然后用光谱仪分析岩石成分。

最令人惊喜的是,作为一款低成本航天器,“勇气号”和“机遇号”当初的设计寿命只有短短3个月(90个火星日,1个火星日等于24小时39分钟),但是它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勇气号”运行至2010年,工作了6年多,跑了7.7千米。“机遇号”一直运行至2018年,工作了整整15年(约相当于8个火星年),是设计寿命的近60倍。而且,“机遇号”还是宇宙“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它总计跑了45.16千米,超过1个全程马拉松的长度。

“机遇号”火星车在离开登陆点,开启宇宙马拉松之前,最后一次回望着陆器。(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Cornell)

把地球实验室搬到火星

经常会有人问,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次火星探测?这些任务都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每一项火星探测任务都不相同——要么是技术的进步,要么是全新的探测目标。太阳系中值得探测的目标太多了,不允许把有限的经费投到一个没有足够创造性的项目中去。

现在,每天清晨,你一觉起来,登录“好奇号”的官网,就可以收到它发布的火星气象报告——此刻它所在的盖尔环形山内的温度、气压、风速等气象参数,以及当地的日出日落时刻。这些数据就是“好奇号”上的火星气象台实地测量得到的。“好奇号”是一位华裔小学生马天琪给它取的昵称,它真正的名字叫火星科学实验室。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它的功能和价值。

“好奇号”火星车结构图(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Woods)

美国的“好奇号”是第3代火星车,更重、更大,功能也更强大。它的外形大小与一辆私人轿车差不多,重约900千克,相当于“勇气号”或“机遇号”的5倍。因为太胖太重,所以不能像第2代火星车那样用安全气囊弹跳的方式登陆。

为此,“好奇号”研发了一种全新的登陆方式——空中吊车。空中吊车与“好奇号”合体进入火星大气。当离地面高度还有1600米时,空中吊车开始启动,与降落伞脱离,8台发动机点火反推进行减速。当离地面高度只有20米时,空中吊车在空中悬停,释放出1根缆绳,吊着火星车缓缓降落到火星表面。一旦感知火星车已经接触地面,空中吊车主动割断缆绳,飞到他处自杀式坠毁。这种登陆方式不仅可以把更重的设备运送到火星表面,还会使设备受到相比用气囊着陆时更缓和的冲击。

 空中吊车正在将“好奇号”火星车慢慢释放到火星表面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好奇号”没有太阳能电池板,是第1辆没有“翅膀”的火星车,它采用同位素温差发电机,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进行发电。由于不再受到太阳光的约束,登陆点的选择范围更宽,只要在南北纬60°以内、海拔1千米以上的区域都可以。

“好奇号”的设计寿命为2年,但自2012年8月登陆至今始终状态良好,是唯一仍在正常运行的火星车。虽然“好奇号”走得很慢,最快的时候也不到1厘米/秒。但经过长途跋涉,目前已经行驶了22千米。

“好奇号”上配备了9台科学仪器和1个火星环境探测包,光是相机就有3台。它的机械臂功能强大,能抓、能铲、能钻探,还能研磨、筛选,把研磨后的样品转移到测试盒,添加化学试剂,进行加热,测量光谱数据,得到显微图像。地球上普通岩矿实验室能完成的常规分析任务,“好奇号”都能独立完成,就像把一个功能完整的实验室搬到了火星上。

在第40个火星日,“好奇号”发现了1片鹅卵石。根据石头的大小和圆度,科学家推算出了这条河流的河水深度和流速,进而认为这些鹅卵石原本并不在这里,而是被水流搬运过来的。在考察过程中,“好奇号”发现盖尔环形山内曾经的湖泊是一个淡水湖,而酸碱度为中性的淡水环境显然更适合生命的诞生。

 左侧是是火星上的岩石露头“Link”,右侧的是地球上发现的相似岩层,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另一项与生命有关的发现是“好奇号”检测到了大气中的甲烷,虽然含量不算高,但这可能意味着生命活动的迹象,不过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好奇号”上的样品分析仪在土壤中检测到多种不同的有机物,但目前并不知道这些有机物是哪里来的。这是因为除了生命活动会产生有机物外,许多有机物还会随着陨石和宇宙尘降落到火星上。

“好奇号”,这辆充满好奇的核动力“航母”仍然在执着向前,它的探索使命仍未终结。

2020,中国来了

再多的遥感探测,都比不上1克火星岩石能够带给我们的信息。早在20年前,美国宇航局就已经计划于2007年发射1辆火星车,采集岩石样品送回地球。但这谈何容易,不仅要掌握精确着陆的技术,还要花费巨资。美国宇航局每年从国会那里获得的经费预算是有限的。宇宙这么大,值得探测的目标一抓一大把。月球、木星、木星的卫星、土星、土星的卫星,还有无数的小行星和彗星,哪个不重要?所以,当年从火星上采样的计划只能被搁置起来。

2020年的夏天是每隔26个月一次的火星发射窗口,将有多个探测器奔赴火星。美国人自然不会错过,他们计划启用另一台空中吊车,携带另一辆火星车登陆火星。与之前主要用来找水的火星车不同的是,这辆火星车的探测重点是寻找那些与生命有关的标志物,回答火星上究竟是否有过生命。火星车还将携带43根样品管,将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品妥善封装,等2030年前后的下一次火星任务时把样品带回地球。2020年3月5日下午,美国宇航局宣布,13岁的7年级学生亚历山大·马修的提名被采纳,这辆火星车被命名为“毅力号”(Perseverance)。而在这之前,它一直被称为“2020火星车”。大家都希望这辆新的火星车能够攻坚克难,工作更长的时间、行驶更远的距离。

在航天任务中,欧空局既跟美国合作,也跟中国和俄罗斯合作。2016年,欧空局和俄罗斯已经合作过一次火星任务,虽然成功把轨道器送入环绕火星的轨道,但一同奔赴火星的着陆器“斯基亚帕雷利号”(Schiaparelli,以纪念19世纪在火星观测中作出重要成就的意大利天文学家)最终坠毁。2020年,欧俄双方计划再次合作,由俄罗斯研制着陆器,欧空局研制火星车,两者合体前往火星。这辆采用太阳能发电的火星车,将钻入地下2米深处进行采样分析。科学家相信,地下2米深处的环境可以屏蔽火星表面的严酷环境,那里或许还保留着远古时代形成的微生物。那时的火星曾经有浓密的大气层,也曾经温暖湿润。然而,2020年3月12日,欧空局和俄罗斯宇航局突然宣布,因为新冠疫情,任务推迟两年。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之后,中国曾经论证过把它的备份星也就是后来的“嫦娥二号”改造之后去探测火星的可行性,但由于当时条件尚未具备而未能实现。2011年,中国曾经在俄罗斯的航天器上搭载过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但由于俄方原因未能成功奔赴火星。此后的几个火星探测器发射窗口期内,中国自主火星探测计划数次被提及,但一再推迟。2019年11月,在河北怀来的地外天体综合试验场,中国的火星探测器着陆悬停避障试验取得成功,各国使节在现场观摩。

2019年11月1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圆满完成。

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探测任务依次编号。“天问”这一名称源于23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写的长诗,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探索宇宙的文化传承。

“天问一号”火星车

“天问一号”是中国继探月工程之后首次开启行星探测的大幕,踏出自主探测火星的第一步。中国是火星探测的后来者,但后来不代表落后,在汉语中还有后起之秀、后来居上的成语典故。

在首次火星探测中,中国科学家和航天工程师既要慎之又慎、确保任务成功,又要有创新和突破,回应公众对科技进步的期待。根据计划,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综合采用环绕、着陆、巡视探测3种方式。既有轨道器环绕火星,又有着陆器登陆火星,还有火星车巡视火星表面。在其他国家要通过2-3次任务才能实现的目标,我们要一次实现。这种组合探测的技术更复杂、任务难度更大。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于2020年7月下旬开启,各国“探火计划”和火星探测器都已整装待发。比如今天(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就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由于火箭的推力有限,为了节省能量,航天器从地球到火星要沿着抛物线的霍曼转移轨道才最省燃料,这就要求火星恰好处于地球前方一定角度的相对位置。因此,每隔26个月才有一个发射机遇期,每次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发射窗口”。一旦错过,就只能再等26个月到2022年再发射了。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百家甚至上千家单位,但发射的时间却没办法推迟,这就给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带来了难度。

7月17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拍摄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新华社 张高翔 摄)

除此之外,遥远的距离也要想办法克服。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但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最远达到4亿公里,无线电波以光速传播仅单程就需要将近23分钟。从地面上发一个指令给“天问一号”,它要在23分钟之后才能执行。地球上的工程师收到指令的执行结果则是将近一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这就给航天器和火星车的测量控制带来了困难。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老舍发表了长篇科幻小说《猫城记》,这部小说就以火星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如今,火星与中国的距离将从科幻变成现实。

作为普通人,除了夜观火星,大家还可以关注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这几天,火星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2亿公里,并且它还在以每秒18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到7月23日,地球和火星的距离缩近到了1亿公里。今年国庆节前后,落后的地球将赶上慢慢前行的火星,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接近,只有6200万公里。此时,是天文学上的“火星冲日”,火星、地球、太阳排成了一条直线。

在历史上,曾经有许许多多的天文学家拿起望远镜观测火星。而今年,在我们观测的时候,“天问一号”也正在奔向火星。

经过半年多的飞行,“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初抵达火星,然后择机释放着(陆)巡(视)组合体进入火星大气层,实现登陆火星。中国火星车搭载了多台科学仪器,探测着陆区的流水地貌、火山地貌、风蚀地貌、撞击坑地貌,分析表面物质的成分,并测量气象参数,探测地下结构。相机是每一辆火星车必备的,目的是对着陆区进行拍照。由于行驶速度较慢,所以目的地的选择十分慎重。火星车将从几十米开外,发射一束激光打到岩石表面,通过测量挥发物的光谱,分析岩石的成分,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探测目标,然后才会前往探测。

火星车登陆点的分布图(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第1代火星车“索杰娜”与火星探路者号一起,着陆在克里斯平原上。第2代火星车中,“机遇号”登陆在子午线高原,“勇气号”登陆在古谢夫环形山。图中黑色圆点为第3代火星车“好奇号”预选的3个登陆点。2012年8月,“好奇号”登陆盖尔环形山。“海盗1号”和“海盗2号”是1976年登陆的2个火星着陆器。“凤凰号”于2008年登陆在火星上的北极平原。

这个源自中国的探测器,承载了中国人对红色星球的梦想,它将让中国人从火星探测看台上的观众,成为航天竞技场上的一位选手。

那么,中国的“天问一号”在哪里着陆呢?我们等待着。

- END -

撰文 /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获得者)

编辑 / 宁静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