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挥舞制裁大棒的美国,给了自己一记闷棍

发布时间:2020-08-27 17:24:51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近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书信,要求全面恢复对伊朗的制裁。

此前,安理会就美国提出的延长对伊武器禁运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包括中、俄、英、法、德在内的15个安理会成员国中的13个明确不支持这份决议草案,美国仅得到1票支持(多米尼加),被空前孤立。

 路透社报道截图

尽管遭到挫败,美国仍然我行我素,不仅声称将会单方面恢复联合国制裁伊朗的程序,甚至还威胁中国和俄罗斯,要求配合美国的制裁。

 中国外长王毅对美国的做法进行了驳斥。他说,已经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美国,竟然又要回来行使协议赋予当事方的权利,要求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谁不同意就单边制裁谁,这一做法更是蛮不讲理。试问世界公理何在?国际法权威何在?美国的信誉何在?美方只考虑一己私利,对国际法合则用、不合则弃,不仅自己不守法,还要求其他国家也不守法,甚至还扬言要制裁守法的国家。天底下哪有如此荒唐的逻辑?

一个在联合国不得人心的美国,依旧试图通过独来独往的“孤立主义”,来实施自己的外交战略。

挥舞“制裁”“威胁”大棒

“孤立主义”,特指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战略思想。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将自己孤立在北美洲,既不参与欧洲国家的政治纷争,也不允许欧洲国家跨过大西洋来影响和干预北美洲乃至整个美洲的政治事务。

在“孤立主义”战略思维的影响下,美国虽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在战后撤离了在欧洲的军事力量,不再参与“国际联盟”的事务。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加了战争,并在战后与苏联展开了“冷战”,但是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从未消失,冷战结束时,以至于美国有声音认为要重新将军事力量调回国内。

“孤立主义”指的是美国自己主动远离其他地区的战略纷争,专注自己国内和美洲的地区事务。

美国曾经形单影只,特立独行,但是其他地区对于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曾经充满期待。

二战爆发后,英国希望美国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冷战开始后,欧洲一些国家希望美国能够留在欧洲,制衡苏联的影响。

看似形单影只,却实际上可以“观势而动”,是美国“孤立主义”的特点。与传统“孤立主义”相反,当前的美国,似乎再次“形单影只”。

特立独行地挥舞“制裁”“威胁”的大棒,却难以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甚至是传统盟友的支持和认可。

向伊朗“极限施压”

联合国2231号决议案,即限制伊朗出口和进口武器的决议,是2007年安理会通过的旨在制裁伊朗的决议案。当时伊朗在强硬派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领导下,加紧核研发的进程,与国际社会的谈判也陷入僵局。

 联合国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内容截图 图片来源:联合国官网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安理会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决定通过一定的制裁方式,向伊朗施加压力,来迫使伊朗约束核研发活动。

2015年,伊朗同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签订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朗核协议”),同意伊朗限制核活动,以换取国际社会对于伊朗制裁的“松绑”。“伊朗核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联合国安理会2231号决议案在2020年10月到期后,不再延续。因此,2231号决议案的存废,是与“伊朗核协议”密切绑定的。

2015年,伊朗同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签订协议后合影。

美国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宣布重启针对伊朗的制裁,向伊朗“极限施压”。

美国重启对于伊朗的制裁和封锁,也就意味着美国实际上退出了“伊朗核协议”,进而意味着美国放弃了讨论2231号决议案的资格。

因此,在10月份2231号决议案将要到期之时,美国要求继续延长禁运决议,毫无法理根据。

在国际社会愈发“无力”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延长2231号决议案的动议失败,显示出美国在国际社会愈发“无力”。

以“美国优先”原则为外交政策基础的特朗普政府,不断通过单边主义手段挑战国际公理和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其言行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

一个国家谋求自身利益,并没有错。但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随意挥舞制裁大棒,干涉别国内政,向其他国家施压,不仅破坏国际社会的规则基础,还会损害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

曾经秉持“孤立主义”的美国,特立独行,却仍然受到其他国家的期待和信任;而如今特立独行的美国,随意破坏国际规则,成为其他国家抨击和孤立的对象,不得已只能自己“单干”,自我“孤立”,最终自我“孤独”。

而“新孤立主义”的美国,也让自己在国际社会愈发“无力”。

- END -

撰文 / 王晋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叙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 张晶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