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从五方面走出有兴业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发布时间:2020-09-10 16:50:59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谢智华 报道)9月10日,第259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银行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布机构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党委临时主要负责人、行长陶以平在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兴业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扛起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形成了“寓义于利”的公司治理理念和治理架构,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同类型银行中率先成立了普惠金融专门机构,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大资源和政策倾斜,精准施策,形成了“输血”“造血”并举、“融资”“融智”结合、线上线下并进的扶贫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定点扶贫。兴业银行以包括福建政和县、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新疆阿克苏等在内的地处苏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49个挂钩扶贫点为主战场,派出一大批驻点扶贫干部,扎根扶贫一线,与当地群众并肩打好贫困歼灭战,目前所有挂钩扶贫点均已实现脱贫。例如,兴业银行自2012年起就对口帮扶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生前任职的福建政和县,8年来兴业银行累计捐资4150万元,提供贷款近10亿元。今年4月28日,政和县正式摘帽,兴业银行由衷感到高兴。

二是产业扶贫。兴业银行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创新探索“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在产业优势突出、聚集度高的区域设立乳业、农业、林业等产业金融中心,量身开发出林权抵押贷、烟农贷、银纺贷等一批“接地气”的特色金融产品,精准服务当地特色产业,激活贫困地区的“自体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转变思维,创业致富。截至今年6月末,兴业银行累计投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5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368亿元,同比增长12%。

三是绿色扶贫。外界常说兴业银行是绿色银行,在金融扶贫领域,绿色依然是兴业银行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两山”理论提出伊始,兴业银行即在国内率先探索开辟绿色金融业务,十多年来兴业银行深耕不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兴业银行把这种先发优势运用到“两山”转化通道的建设中,先后与江西、贵州、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云南等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省区签订了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绿色生态扶贫做好文章。签约以来,累计投放绿色融资1469亿元,让众多贫困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四是智慧扶贫。智能化的红利不应仅仅属于城市,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更需要“科技改变命运”。兴业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以三大开放平台聚焦这些地区金融供给稀缺、农产品销路窄、就医难等顽疾,持续开放输出科技和金融服务。兴业银行通过银银平台代理贫困地区47家村镇银行接入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财富云”送理财产品下乡,今年上半年为“三区三州”居民提供了超过20亿元的零售终端理财产品;依托自有渠道建立公益电商平台为265款扶贫产品扩大销路,让山货也能变成“凤凰”;兴业银行还推动了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目前兴业银行智慧医疗平台服务县级医疗机构59家、乡镇医疗机构18家,为改善当地医疗服务提供了新动能。

五是教育扶贫。兴业银行整合集团资源,志智双扶,设立“兴业银行慈善助学金”“关心下一代兴业奖学金”“特殊教育专项基金”等专项扶贫资金,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多元教育扶贫体系。目前,兴业银行累计捐资超过6000万元,资助超过10万名学子长志圆梦,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拔掉穷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新起点。兴业银行将认真落实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无缝衔接,跑好脱贫攻坚冲刺棒,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兴业银行自己更多的力量。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