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后,薄光硕已是新疆塔里木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三年前,他考上塔里木大学,只身从河北邢台老家来到南疆阿拉尔市。“当时没考虑太多,只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三年学习生活下来,薄光硕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长满胡杨的土地。
“我决定扎根在这里”
在塔里木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就读的薄光硕。
薄光硕所在的塔里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1958年10月,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将军的倡导下创办了这所学校。“天当房,地做床,田野是课堂,黑板架在田埂边,讲义放在膝盖上”,是当时艰苦办学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学校培育出了“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参与南疆各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校已经成为以农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校训。
就在薄光硕入学一年后的2018年10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塔里木大学一些老师致总书记的信》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绩,希望学校继续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全校师生备受鼓舞,我也深刻领悟到胡杨精神的现实意义,决心努力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薄光硕说。
2018年到2019年,薄光硕连续两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塔里木河流域“圆梦塔河”护水节水宣传,用实际行动呼吁民众树立节水意识,关爱母亲河。了解到南疆的水利建设、生态保护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薄光硕决定毕业后留在这里,像前辈一样建设南疆。当薄光硕把这一想法告诉远在河北教书的父母时,得到父母的一致支持。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43岁的肖荣伶是阿拉尔市一家知名纺织企业生产车间副主任,由于之前在河北的服装厂工作过,经验丰富的她一进企业便成为带班师傅。“现在每月工资有5700块,很知足,这全得益于南疆的快速发展。”
1998年,肖荣伶从河北承德嫁到阿拉尔市。公公婆婆当年支边留在这里,爱人是地道的“疆二代”。肖荣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结婚时,婚房是一间40多平米的土坯房,“一间房子拉个帘子,里面是卧室,外面就是厨房”。
后来,随着国家对南疆开发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肖荣伶一家人的生活与众多家庭一样日益好起来——从单位分的砖房,到后来在市里买了楼房,冬天烧铁皮炉子取暖的日子一去不返。
肖荣伶在手把手地教维族工人缝纫技术。
经过60多年的发展,阿拉尔市的GDP由1953年的235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09.5亿元。一个个现代城镇、工业企业、科技农业公司在戍疆人和援疆人手上拔地而起。
在肖荣伶的生产车间里,少数民族工人占到70%。
在边疆找到发展机遇
在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巴格其村的现代农业种植园区内,来自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的张威、吴艳彩夫妇正在草莓大棚内劳动。“去年我们种了7个大棚,纯利润20万。今年种了11个棚,预计收益也不差。”5年前,当很多人都涌入繁华都市打工的时候,夫妻俩选择来到南疆。
从刚来时为别人打工,到学会种草莓技术自己租棚种植,不吝力气肯吃苦的两口子很快便在南疆站稳了脚跟。吴艳彩说,和当地的维族群众分享技术和经验,夫妻俩学会了在当地种植青菜和西红柿,他们也把草莓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维族朋友。而今,吴艳彩把自己和女儿的户口落在当地,一家人打算扎根在这里。她已经把南疆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乡。
吴艳彩和丈夫在大棚内向记者介绍草莓种植情况。
巴格其村是阿克苏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正朝着旅游+农业+文化+休闲+特色新兴产业的“五业叠加”模式发展,这给了更多群众创业、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来到边疆,在这里找到了发展的机遇。
- END -
记者:马 力
制作:胡玉霞
编审:卢茹彩
监制:张 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