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美国要从日本手里买英国公司,受伤的是中国?【外媒深一度】

发布时间:2020-09-18 10:26:18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最近,科技界有一条消息“出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9月13日,英伟达(NVIDIA)宣布,它打算以400亿美元的价格从日本软银手中收购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芯片设计公司安媒控股公司(ARM)。英伟达称,这项收购将最终打造出一个“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计算机公司”。

这个酝酿已久的重磅消息最终落地,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它们都是何方“神圣”?

因为这项收购牵涉到的远不止买卖双方,还有中国以及中国的半导体产业。

首先,英伟达和ARM分别是什么样的公司?

英伟达,是美国一家以芯片设计和销售图形处理器为主的无厂半导体公司。其芯片主要被广泛应用在图像和人工智能领域。

而总部设在英国的ARM公司以芯片架构设计而世界闻名,甚至被誉为英国科技行业“皇冠上的宝石”。其主要的产品是ARM架构处理器及相关外围组件的电路设计方案,产品以知识产权授权的形式与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一起向客户销售。通常,ARM会将自己的芯片核心架构产权授权给行业里面的“合作伙伴”,由他们去开发相关的处理器及相关系统。

2016年,这家英国最成功的科技公司被日本软银集团收购。当时,软银明确表示过会让ARM继续独立运营。

苹果、三星、索尼的许多手机和平板电脑,高通生产的几乎所有设备,都含有ARM的核心技术。华为的麒麟芯片也是基于早前购买的ARM V8设计架构而推出的。另外,目前,中国国内大部分芯片产商,包括紫光展锐、联发科等都采用了ARM的架构。

ARM被美国的英伟达收购,对英伟达来讲意义非凡,无异于紧紧控制住了全球智能移动设备芯片链条的“命门”。《每日邮报》称,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将就此重塑。

而对中国国内芯片厂商来讲,影响就更不一般了。

“这是一场灾难”

目前中美双边关系紧张,经贸摩擦不断,“科技战”一再升级,如果该收购案成功,ARM将受制于美国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的监管。

鉴于美国一直以来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试图将技术优势武器化,不少人担心:英伟达是否会因此成为对抗中国的工具?

而对此产生担忧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9月14日,美国CNBC发布文章称:“英伟达收购ARM引发英国国内担忧,其联合创始人称‘这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说是灾难?

此前,ARM联合创始人赫尔曼·豪泽(Hermann Hauser)专门设立了一个名为“拯救ARM”的请愿网站(savearm.co.uk),其中详细地陈述了他认为可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以及一些应对策略,目的是引起英国首相及政府的重视,从而能干涉英伟达对ARM的收购。

 豪泽提出了三点反对收购的理由:

第一,可能会造成英国就业机会的减少;

第二,可能会破坏ARM商业模式;

第三,危及英国的经济及科技主权。

在对第二点的解释上,豪斯认为,ARM这样一个开放平台,如果被任何一家公司买下,都会改变其中立属性,势必会引发ARM生态的巨变。

ARM一贯以公平的方式对待全球500多家特许厂商,其在半导体行业的角色无异于国际关系中始终保持中立的瑞士。但在CNBC的消息中,豪斯又补充说,这些芯片厂商中大多为英伟达的竞争对手,而英伟达自身也有芯片,那么对ARM公司的客户来讲,就会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比如,垄断的形成。

然而,从英国的角度看,豪泽表示,最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第三点,也就是经济主权、科技主权的问题。

如果ARM成为了一家美国公司,就必须遵守美国的规定。如果数百家采用ARM(芯片架构)的英国公司想要出售或出口他们的产品到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最终决定能否出口的将不是英国,而变成了美国。

在接受BBC的采访时,ARM两位联合创始人豪泽(Hermann Hauser)和布朗(Tudor Brown)都特别提到了中国,他们认为,基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对抗,美国政府可能会阻止中国公司采用ARM的技术。

 豪泽(左)和布朗(右)

但是,中国又具有相当可观的市场。路透社曾指出,仅ARM公司在2016年被软银收购前的公开文件显示,其收入中约有五分之一都来自于中国。并且,基于ARM的英国本土相关企业也多与中国有合作往来。收购之后,一旦美国政府打压中国,受到波及的就不止ARM一家了。

战场扩大又升级

豪斯这三点理由似乎非常具有说服性,且跟中国、英国之间的芯片利益密切相关。

那么英国政府会最终出手么?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14日的消息,一名政府发言人表示,政府将密切审查该交易,以了解它可能对英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英国首相鲍里斯个人对ARM的交易非常感兴趣,他称,该交易在英国科技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BBC、《卫报》等英国媒体也表示,英国政府似乎并没有太多理由去阻止这笔规模为400亿美元的交易。不过,英国政府可能会提出附加条件,比如保留约3000名英国员工的同时,要求ARM司仍将总部设立在剑桥。

所以,不管英国政府出手不出手,最终的结局如何,目前的形势已经不容许任何一方置身事外了。如路透社所言,这项半导体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势必会被卷入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

《悉尼先驱晨报》称,技术,尤其是将支撑5G网络和物联网(将在本世纪塑造经济)的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战场。中国技术的最大弱点是半导体,而美国在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美国英伟达收购ARM则意味着中美的科技优势之争再次升级。这种收购行为无疑是美国为自己加重的一个砝码。

而根据美国《外交》杂志之前的说法,中美关系以战略竞争为主轴的态势近年来难有改变,中美之间已在做长期科技对抗的准备。所以,期待问题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若想缓解“焦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并寄希望于中美关系的缓和。

求人不如求己

那么,面对收购日程的不断推进,我们果真对此束手无策了么?

针对此次事件来讲,ARM收购还需要通过有业务往来各国的反垄断调查。所以,假设英国、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监管机构都不反对,该项目将在大约18个月内最终达成。但也有媒体指出,这样的收购案难以通过各个国家反垄断部门批准。

企业交易与战略交易咨询公司Intralink跟踪中国芯片行业的斯图尔特·兰德尔(Stewart Randall)认为,如果这需要中国政府监管部门的批准,他倾向于认为,收购不会得到批准,除非中国能从中获得一些可观的回报。

但长期来看,对一个国家来说,在科技领域唯有自力更生,自主自强,才能有足够的底气面对风险,化解风险。

尤其是在当下,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围绕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正如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所言——肩负起历史责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国人当自强。

- END -

撰文 / 文思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