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9月21日,为做好台风命名工作,积极推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对台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中央气象台开展“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邀请公众来给台风取名字。最终选定的台风名将于2021年2月召开的会议台风委员会第53次届会上公布。中央气象台将给最终选定名字的公众颁发台风命名专属证书。
公众可以关注中央气象台微博起名活动参与起名,台风委员会提出新的台风名字应符合以下要求:中文名2-3个汉字,其对应的拼音不超过9个字母;朗朗上口易于媒体广播;无不恰当的含义;不能使用商业品牌名称;不能与曾用和现用台风名称重复。
今年4个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介绍,截至2020年9月2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2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同期平均(18.1个)偏少6.1个。其中,台风“鹦鹉”、台风“黑格比”、台风“米克拉”和台风“海高斯”等4个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较多年同期平均(5.8个)偏少1.8个。
今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台风生成,是自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出现7月“空台”现象,创造新的历史。
今年8月共有7个台风生成,生成数较多年平均(5.7个)偏多1.3个,其中8月上旬就有4个台风生成;8月“黑格比”“米克拉”和“海高斯”3个台风先后登陆我国,较同期平均(1.9个)偏多1.1个。
8月26日至9月8日,东北地区连续遭受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影响,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比常年全年影响东北地区台风个数(1.2个)偏多1.8个。
台风如何命名
钱传海介绍,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是从2000年开始,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14个成员国(地区)提供,每个国家(地区)提出10个名字,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台风命名表里中国最新提出的10个台风名字是:海葵(替代“龙王”)、悟空、玉兔、白鹿(替代“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木兰(替代“海马”)和海棠。
钱传海指出,当一个台风造成某个或多个成员国(地区)的巨大损失,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地区)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请撤换,这个名称将会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这避免了在提起该台风时引起混淆。另外,当台风委员会成员国(地区)认为台风名字不恰当时,也可提请撤换。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台风名称进行增补,该名称一般由原提供成员国或地区重新推荐。
被除名的台风
台风命名表使用以来,台风委员会总计除名51个台风名字,其中有43个是因为台风造成严重的灾害,每一个被除名的台风都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钱传海介绍,中国提供的台风名字已经有三个名字被替代,分别是“海葵”替代“龙王”、“白鹿”替代“海燕”,“木兰”替代“海马”。
超强台风“玉兔”于2018年10月24日晚袭击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天宁岛全和最大岛屿塞班岛的大部分地区,据当地气象机构报告,“玉兔”在北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时,中心最强平均风速达到280公里/小时,成为2018年的最强台风。
“玉兔”这个名字总计被使用了四次,分别是:2001年第7号台风“玉兔”(台风级) 、2007年第2号台风“玉兔”(强台风级)、2013年第16号台风“玉兔”(热带风暴级)、2018年第26号台风“玉兔”(超强台风级),直到今年被除名。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