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左琳 袁亚楠)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里,一位特殊的“律师机器人”驻扎在此——这是当地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的配套终端设备,可以人机语言和文字互动,回答村民们提出的法律问题,协助解决法律纠纷。该机器人与背后的平台相互配合,2019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30多宗,调解成功率在80%以上,成为该村提高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陂蓬村距离兴宁县城约15公里,是广东省定贫困村。村民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每年发生近百宗矛盾纠纷,既包括土地纠纷,也包括家庭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此同时,村干部在法律方面不够专业;虽有驻村律师,但每月一次的服务频率远无法满足村民们的法律需求。
为破解乡村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2019年,陂蓬村引进了“互联网+大数据”搭建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是全国首例。
《中国报道》记者注意到,陂蓬村的调解室就设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墙上的电视正对着半围在一起的长桌,桌上设有调解员、书记员、当事人的标牌,桌前是“律师机器人”。
陂蓬村党支部书记陈焕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调解会由村支书主持,依据程序规范开展调解工作。当机器人与调解组的人都无法解决矛盾时,就要依托平台,与身在广州等大城市的律师们视频连线,帮助村民调解纠纷、提供咨询等服务。
“现在很多外村、外县的人也都来这边调解。”陈焕新告诉记者,该平台不仅为村民们解决了法律方面的问题,也提高了村民们的法律意识。
该智慧法律公共服务平台是陂蓬村数字乡村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除此之外,该村还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村居政务、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方面持续发力。
2019年,陂蓬村成立了兴宁市大陂湖农产品贸易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丝苗香米、高山油茶、红薯、百香果等农副产品,申请7类7个注册商标,打造特色品牌农产品,并建立了农产品抖音小店,以“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产业扶贫。“我们每一个产品都有检测报告,一年来销售额达百万。”陈焕新对记者表示。
“我村己符合了数字乡村建设要求进行,目前强化长期发展。”陈焕新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接下来,陂蓬村将以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出更为广大的市场;将村民所种植的各类农产品利用互联网电商快递销售,打造村集体纯收入(在特困山区里)过百万元,把在城里赚到钱的乡贤村民都吸引回来、继续种植农作物,将陂蓬村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