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游走于针尖的民间艺术——会东刺绣

发布时间:2020-10-10 10:44:45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刺绣,是人类最精致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渴望。

会东县位于川滇交界处,不断吸收周边地区文化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当地刺绣多为平绣、挑花、补花等。

会东刺绣里最特别的是挑花。挑花技艺始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会东县与云南省相接,因此会东挑花技艺在秉承汉族挑花技艺特点的同时吸收了彝族、苗族的挑花风格自成一体,在会东县新街镇一带尤为盛行。女孩们7岁左右都要学习挑花技艺,母亲在自家女儿传授挑花技艺的同时,也把纹样的名称、含义和相关的历史、神话故事传授给她们。挑花工艺通常不绘图样,而是在挑花者心里构图后直接数纱用针,以底布经纬线形成的“十”字为坐标,以对角插针成“╳”形为最小单位,再把这些最小单位连续起来,延伸开去组成齐整美丽的图案,图案与蜡染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会东挑花以技法分为明挑和暗挑,“明挑”是底布正面朝上,从正面行针,于正面出花,这种技法简单易学,比较普遍。“暗挑”是底布反面朝上,而于朝下的底布正面出花,这种技法在当地被称为“反挑正看”,好处是从反面行针能使图案背面显示出脉络清晰的行针路线,从而提高速度,也使得画面更加整齐美观,富于变化。不过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会东挑花以颜色分为素色挑花和彩色挑花。“素色调花”以白色或蓝色平布为底,用青线或白线挑绣,图案多为花鸟、家畜的形象。“彩线挑花”以青色或其他深色布料为底,用彩色丝线挑绣,这种挑花图案的纹样多采用“反挑正看”的技法,采用厚重的满挑方式,以众多的“╳”字形有规律地铺满图案纹样的面,而把底部的颜色流出来构成图案的轮廓,这种技法图案更为丰富,如行云流水、花鸟鱼虫、龙凤狮虎等等,其构图严实饱满、繁而不乱,色彩华丽。

会东挑花工艺的针法有“十字针法”“长短针法”和“回复针法”。“十字针法”最为常见,它以若干个小十字构成图案,每个小十字的大小以布料纱线粗细而定,一般在三至六纱之间。“长短针法”以横向或纵向架线(也有斜架的)构成图案,这种针法多用于彩线挑花。“回复针法”是先在底布从一个方向用斜线行针挑出图案的型,再从反方向用相反的斜线挑回去,使正反两面呈现出同样的图案,难度较高。

挑花绣品大致被单、服装,小致钱包、香袋等。

会东刺绣中的平绣是刺绣的基本针法。起落针都必须是绣在花样的边缘,绣线做平行紧密的填补绣,针脚排列整齐均匀。一般用来绣小花、小叶等图案。不适用于大图案。平针因针脚的不同有直平针、横平针、斜平针等。平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整齐;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

会东刺绣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技法叫补花绣,又叫贴布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的刺绣形式。其绣法是将贴花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会东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在继承古老丰富的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因当地各民族挑花技艺相互影响、逐步融合。

在会东县新街镇一带,生活中,绣品在处处可见。常见的有被单、背带、围裙、衣裤、鞋袜、钱包、香袋等,许多以动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挑花充分反映了当地人独特的节庆和婚嫁习俗。

2018年,会东挑绣作为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在金江文创产业园中展出,促进当地文创产业增收。

凝聚着本土文化积淀的会东刺绣,从针头到线尾,从起针到成型,打磨的不仅是功夫还有心性。针线之间,使平板的织物有了凹凸,使冰冷的布料有了温度,绣品在指间渐渐生动、鲜活起来。(王德婧 李珂)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