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观察

纳卡冲突中,一个新主角诞生了

发布时间:2020-10-10 14:13:39 推广来源:百万庄通讯社

近日,国际媒体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从前并不知名的地方——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

9月27日起,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新一轮冲突,双方均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率先发动军事进攻。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首府斯捷潘纳克特市遭到袭击后场景。

在这场两个小国之间的冲突之中,一个非传统战争角色的登场令人瞩目。阿塞拜疆方面称,一架“哈比”2反辐射无人机摧毁了大名鼎鼎的S-300防空导弹的雷达。而土耳其制造的“旗手-TB2”无人机在冲突中摧毁了大量坦克及防空导弹目标,迫使亚美尼亚用导弹和火箭炮打击机场,试图以此来阻止阿塞拜疆无人机的起降。

阿塞拜疆外交部公布了一段据称是亚美尼亚部队阵地被阿塞拜疆部队摧毁的画面。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何要大打出手?无人机为何这么厉害?这得从头说起。

纳卡冲突来龙去脉

据时事评论员千里岩介绍,纳卡地区处于多民族、多文化交界处,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信奉天主教的亚美尼亚人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塞拜疆人,为争夺这一地区纠缠不休已历千年,可以称得上是一对老冤家了。

十月革命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基于“民族共和国自治”理念,苏联掌权者将原本划归亚美尼亚的纳卡地区划给了阿塞拜疆。纳卡地区原来通过“拉钦走廊”和亚美尼亚本土相连,结果“拉钦走廊”划给了阿塞拜疆。

 纳卡、拉钦走廊位置图(图源:澎湃新闻)

1988年,阿亚两族因纳卡争议爆发武装冲突。苏联解体后,冲突升级为战争。直到1994年,阿亚战争才以3万人死亡、双方停火、纳卡地区“在事实上独立”的结果而告终,但两国矛盾始终未消。

1992年冲突期间,在阵地中警戒的士兵。

阿塞拜疆一再试图“收复失地”,亚美尼亚不但希望保住纳卡地区的“独立”,还希望夺回丧失近百年的“拉钦走廊”。

2016年4月的“四日战争”中,双方共有逾200名军人和平民死亡。今年7月,两国均爆发针对对方的示威游行,边界还发生了流血冲突。

这次的武装冲突是历史积怨和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的产物。与此同时,美俄都对冲突发表了公开声明,而土耳其更是跃跃欲试。看起来“高加索火药桶”确实有着不小的爆炸威力。

为什么是无人机?

所谓无人机就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为主,具有全自主、半自主、遥控等多种飞行模式,可携带特定载荷,在大气层内及临近空间执行特定任务。

按应用领域分类,无人机可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按飞行方式分类,可分为固定翼无人机和旋翼无人机。

英国皇家飞行队的罗上尉设计制造的世界首架无人机。

无人机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研制出了50多种无人机,型号超过300余种;有55个国家装备了无人机,其中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主要是美国和以色列。除这两个主要的无人机研制大国外,俄罗斯、西欧各国以及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研发各类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自带动力,不需要人为驾驶;二是利用空气动力提供升力;三是可以自主飞行或远程遥控;四是可回收;五是可以携带致命或非致命武器;六是包含一些其它部分(必要的设备、网络和地面操作人员),用于控制机体。

军用无人机大致可分为侦察无人机、战斗无人机、靶机和微型无人机四类。侦察无人机包括长航时战略侦察无人机和战术侦察无人机。前者有“捕食者”、“全球鹰”等著名机种,战术侦察无人机包括中、短、近程三种。战斗无人机包括具备空中作战或对地(海)打击能力的攻击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和诱饵无人机。

2019年6月20日,美国空军RQ-4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正在值勤。

通过搭载各种各样的载荷,无人机能够承担多种任务——监视、情报收集、电子侦察、指挥控制与通信(主要充当通信中继节点)、组网(主要充当空中网关)、电子攻击、火力打击等。

军用无人机可搭载光电吊舱、火力打击武器、核生化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等载荷,能对军事基地、巡逻部队、军用设备、军用基础设施、各类军用平台等实施情报侦察、软硬杀伤打击等。

相比有人驾驶飞机,无人机具有低成本、低损耗、零伤亡、可重复使用和高机动等优势,因此广泛用于战场各个领域。

它为何能成为主角?

由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承受战争损失的能力有限,纳卡冲突旷日持久进行的可能性不是非常大,但无人机的征战却是一个长期趋势——换言之,它还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如何应对无人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

总体而言,反无人机装备可以从两个阶段来分类:从侦察阶段来看,可分为探测、分类与识别类装备;从打击阶段来看,可分为软杀伤装备和硬杀伤装备两类。

从侦察阶段来看,探测、分类与识别类装备的作用是综合利用各种传感器来“发现”或“找到”粗略的威胁目标。这类装备主要通过对目标无人机的光学特性(如可见光成像)、热学特性(如红外成像)、射频特性(如电台辐射信号)、声特性(如发动机声学特性)、磁学特性(如感应磁场)等进行侦测,以找出目标并对其进行分类与识别。

中国自主研制的高端察打一体无人机——翼龙Ⅱ无人机。

从打击阶段来看,关于软杀伤,得从无人机的系统入手。无人机体系由机体、动力系统、电气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任务设备、武器设备和遥控遥测系统组成,不过只有飞行控制系统和遥控遥测系统需要外界进行信息交互,适合进行干扰、欺骗或电子攻击。地面控制站由遥控遥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情报处理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战地通信网组成,同样只有遥控遥测系统要和无人飞行器进行信息交互,存在安全漏洞,最适合进行电子攻击。

所以,反无人机的技术入手处,就是飞行控制系统和遥控遥测系统。只要能破坏它的定位和导航,或者说搞乱(搞错)它的定位数据,就能让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无所适从,从而触发预防程序,要么慢慢下降,要么沿飞行路线返回。

而从遥控遥测系统入手的话,可以采取同频干扰和指令破译两种方法。对于上行遥控数据,如果进行同频干扰,就可以让对方无法进行正常遥控飞行,如果破译了对方的遥控指令,更是可以把无人机的控制权夺过来,让无人机接受已方的遥控飞行。对于下行遥测数据,同频干扰可以让对方无法正常接收遥测参数和图像,从而使对方的无人机丧失主要功能。而破译了下行遥测参数的话,已方也能接收到对方的遥测参数。

美国MQ-1C“灰鹰”无人机。

而在硬杀伤阶段,常规的高炮和防空导弹自然还是有用的,但一是成本太高,尤其是针对可一次性使用的低成本无人机;二是新型无人机的特征太小,在稍微远一点的距离上,常规雷达都不一定有效,要是电动无人机的话连红外都难以发现,可能出现拦截窗口太小的问题,只能留给防空系统极其短促的瞄准和发射时间。此时就是战术激光武器的用武之地了。

此外,微波武器也具有反无人机作战的巨大潜力。高功率脉冲微波能烧毁控制系统电子元器件,导致马达停转,从而使得无人机从空中坠落。微波武器还具有其他反无人机手段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激光器只能对单一的无人机发射强光波束,而微波武器可以定向发射一系列微波辐射,破坏无人机的电子设备。激光器一次只能击落单架无人机,而微波武器可以一举击落无人机群。

尽管如此,反无人机依然是一件艰难的作战任务——随着无人机朝着高速化、隐身化和远程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武器未来也许会成为战场上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END -

撰文 / 杨震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 / 宁静

图片 / 网络

美编 / 曦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