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峰/文
这次去永德,到了中远海运集团援建的忙见田茶厂。
茶厂里热闹得很。工作人员和村民正和我们打着招呼,人群里突然伸出一双大手,把我紧紧握住。我抬头,一张黝黑的脸——老常!
老常的变化太大。一年前,我和他在集团经常碰面,他是集团纪检监察组的纪检干部,每天西装革履、不苟言笑。今天的老常,头发、眉毛白了三分之一,脸上黑得泛出一抹古铜色的油彩,整个人瘦了一圈儿,裤腿和球鞋的边上沾着黄泥巴,分明是刚从地里走出来的当地村民。
老常名叫常雷,2019年5月被中组部选派到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忙见田村挂职,任第一书记。
说实在的,老常并不老,也就40多,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才3岁。之所以看起来偏老,一是他有着15年的北京卫戍区军旅生涯,部队生活让他多了几分刚毅和沉稳,最主要的是在忙见田村这一年,头顶理想、脚踩泥巴,让他的外形快速和“泥腿子”工作接上了轨。也正是这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年,让老常成了当地村民天天喊、日日找的“常书记”,“常书记”的扶贫故事也在当地传为美谈。
“书记”老常
“再忙也得相见农田”——忙见田村,云南临沧永德城郊的一个村庄,面积18.61平方公里。全村包括1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38户2207人,其中少数民族1342人,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一个以汉族、佤族、布朗族、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忙见田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早期文化的繁荣痕迹犹在,但历史沧桑多变,交通闭塞、工业落后、耕地稀缺,最终加入了贫困村的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些地方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挂职,是有利于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培养锻炼干部的举措,一举多得。总书记的号召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常雷与忙见田这个小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雷去的正是时候。自2006年开始,中远海运集团定点帮扶永德县至今已14年,派驻挂职干部13批27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700多万元,惠及全县12万多人,为永德脱贫打下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确立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常雷的任期正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而且是决胜之战。
2019年5月6日,经过上海至昆明、昆明至临沧,再从临沧车行4个小时的蜿蜒山路,抵达永德县忙见田村部,辗转一整天的常雷,水还没喝一口,就急着向村党总支书记罗江报到。两人连夜促膝长谈,常雷第一时间了解了村情、贫情、脱情。
如何开展工作?罗江给常雷提了两点:一要尽快融入村两委、融入工作队、融入自然村;二要尽快动起来,做一些村里做不了的事情。两人一拍即合。
“拼了命也要脱贫!”这是常雷的赴任誓言。他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并在第一篇扶贫日记的开头写下:“忙见田村的脱贫攻坚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精准扶贫,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人”,兼着忙见田村石门寨组的自然村长,常雷努力使自己做到门门清、户户熟。“两不愁三保障”的内容,清晰地填写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合算表》和《明白卡》上。农户全年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等产品出售现金及自产自销收入,农户全年第二、三产业产品出售和提供服务现金收入,家庭外出务工现金收入及实物,以及全年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事无巨细、一目了然。做个明白人,让他有了方向。
常雷把忙见田村的脱贫视为真正的战役,他充分发挥村党总支、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和工作队员、自然村长的先锋模范作用,快速融入永德1701名自然村长中,带领村里12名自然村长一起战斗,围绕“建房子、抓票子、教孩子、健身子、换脑子、要面子”“六子”问题逐一销号,老战士练就出一番“绣花”功夫。
挂职一年,常雷推进完成了集团所属5个单位捐助的5个项目,慰问了重大疾病户,帮助了建档立卡户,建了农家入户路,修了乡村活动室。一年时间里,常雷参与并完成10余个项目,拉动集团投资330多万元。今年初,又协调资金80万元,实施了忙见田村完小硬件建设和忙见田全村安装122盏路灯的“亮化工程”,老百姓见了面都给“常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永德县自然村长点兵誓师的一幕,让老常记忆犹新。“尽锐出战、下沉一线、火力全开,这才是真正的攻坚战!”常雷受到极大震动。
在新战场上,常雷摩拳擦掌、踌躇满志。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全副武装,走山路、经风雨、扛重活,迷彩服里时常拧出“汗水”,黄胶鞋里时常倒出“泥水”,常雷一往无前。
2020年4月,第三方考核永德,2020年8月,脱贫攻坚普查永德,忙见田村均是第一个被检查,实现“零漏评、零错评、零错退”,高质量脱贫。
“微商”老常
春山如黛,户户茶香。永德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是普洱茶主产区和云南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曾是云南省第五大茶叶原料基地,2012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
忙见田村虽有茶园1020亩,古茶树资源丰富,茶树树龄长达数千年,却并未形成产业效益,村集体经济依然捉襟见肘。
为了让茶产业托起永德的发展,中远海运历任扶贫干部通过调查摸索,寻求扶贫的永动机制,最终决定在永德捐建茶厂,以扶持茶产业,带领群众把“绿叶子变成钞票子”,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2019年4月底,集团出资270万元开建建筑面积2203平方米的“中远海运忙见田茶厂”。这是中远海运在永德捐建的三个茶厂中最大的、唯一一个精加工茶厂。
常雷5月份到村的时候,忙见田茶厂开始打地基。
到了7月,村里的春茶采摘如火如荼,接下来就进入了雨季。连绵起伏的茶树由远而近,围拢着茶厂。茶厂门前的茶树已经粗如碗口,村民正在采摘茶叶。即将竣工的工厂车间里外,一些工人在忙碌着,厂房上已经竖起了“中远海运忙见田茶厂”的标牌。
老常,这个几乎从来没喝过普洱茶的北京人,开始琢磨普洱茶产业这篇大文章。
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常雷向集团和德党镇党委政府提出“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茶厂运营发展模式,并形成“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很快立项。
忙见田茶厂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委托给当地龙头茶企经营,产权独立,经营权独立,合同三年一签。每年茶企按固定和浮动两个5%模式同时给村集体分红,一是固定部分的5%,每年按建厂资金的5%分红;二是浮动部分的5%,每年按在本村所收茶叶市场价的5%分红。村党支部和茶叶合作社负责组织茶农进行茶园科学管护、交售合格鲜叶,负责年度分红资金的发放。分红资金主要用于村集体经济、帮扶贫困户和奖励茶农。
为了保障《委托经营合同》的顺利履约,忙见田村还成立了由乡镇包村领导、村干部、第一书记、茶企代表和茶农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茶企的日常运营,审核年度分红资金和分配方案。
10月,忙见田茶厂建成投产,晒青茶、普洱熟茶、功夫红茶3条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生产线马力全开,当年生产晒青毛茶原料60吨、普洱熟茶100吨、工夫红茶10吨,实现产值1140万元,利润125.4万元,实现税收70.68万元。租赁企业与合作社合作,保证了优先收购村里贫困户采摘的鲜茶叶,公司当年将租金和分红上缴村委会,用于贫困户分红、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全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茶厂的运转拉动周边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多个贫困户变成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稳稳当当脱贫。
从不懂茶到认识茶,从茶厂建设到茶叶销售,常雷强烈感受到,先进的技术才是生产力。尽管永德茶产业资源丰富,但茶叶的生产从茶园到茶桌都沿袭着传统原始的方式,所以产值不高、品质不高,茶农一年四季忙碌,却只能赚点辛苦钱。老常为茶农积极协调资源,引进专家开展了从茶叶种植、管护、采摘、制作、冲泡、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训。通过培训,茶农学习掌握了种植、管理和初制加工。培训前,干茶只卖10多块,培训后晓得如何做茶了,零售价格上升到100多块,一年卖10几吨,年收入就能达到20多万。
现代化的生产线出得了好茶,还得卖得出去。常雷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建立产供销一体化,让忙见田的茶“活”起来。
背靠集团的“大树”,老常和忙见田茶厂商量,生产出了标志着扶贫日的“1017牵手”号普洱茶饼、象征着中远海运和永德友谊长存的“海德号”盒装茶,落实集团“消费扶贫”的重大举措。老常把这些为集团专门打造的茶称作“初心茶”。
为探索更广泛的消费帮扶,扩大产品影响,老常把茶厂生产的茶叶隔三差五晒在了微信群,没想到北京的、上海的亲朋好友纷纷购买。尝到了甜头,老常一发不可收拾,把永德的火腿、芒果、三七等特产一股脑全搬进了自己的朋友圈,以第一书记的身份为村里的企业和村民“带货”,许多朋友通过他的微信知道了忙见田村的绿色产品,不少单位还和相关企业签署了购销合同。
不知不觉中,老常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微商”,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特产源源不断地通过老常走出大山、走进城市。
“常雷同志很朴实,村民们感激他,但送给他几个鸡蛋他都不肯收,他总说村民的事就是自己事,没什么好谢的。”德党镇组织委员罗班建说。
“烟农”老常
种植烤烟是永德县的支柱产业,全县3亿的税收中,烤烟的税收就有9000多万。每年德党镇党委政府根据县里的要求,要给各村下达种植烤烟的指标,种烟是扶贫任务,更是政治任务。任务完不成,干部一级一级主动辞职。
常雷第一次接触烤烟是2019年到忙见田村上任的第二周。村里的烤烟种植已经开始,一清早太阳炙烤着大地,脱贫攻坚工作队员、自然村长10多人在德党河边阿面寨烤烟种植的山坡上分散开,清棵点塘。“山坡300棵,河边666棵……”不一会儿,漫山遍野传来报数字的声音。顺着声音,目光越过小山梁,陡峭的山坡上也种上了烤烟。由于缺水,烤烟苗蔫蔫的,有的已被晒得枯死,烟农戴着草帽、提着水桶不断补苗。“种烟叶是个苦差事,烟农不容易啊!”老常心生感慨。
可万万没想到,没满一年,自己却成了烤烟种植大户。
2019年天气干旱,烤烟长势差、病虫害多,烟农辛苦一年,收入微薄,贫困户杨松林家的烤烟几乎没有收入,有的还赔了钱。
冬去春来,又到了布置种植烤烟任务的时候。下达给忙见田村的指标是完成烤烟种植150亩。
有了上一年的“前车之鉴”,没有一家烟农再想种烤烟了,全部打算种四季豆和玉米,省力还赚钱。包村干部、村支书、工作队长、自然村长、烟站站长等人轮番到寨子里开烤烟种植动员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甚至开出了土地免费、政策倾斜、资金补助等各种条件,最终还是遭到了烟农的一致拒绝。
怎么办?任务艰巨、情况复杂,但种烟工作必须坚决完成,而且不能打半点折扣。
忙见田村委会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烤烟种植的事。“烟叶是我们忙见田村的重要种植业,但这些年收益不高,村民有顾虑,怪不得他们。”“政府给了一些优惠政策,化肥等种烟物资价格比去年有所下降,而且有政府定点包收购,应该到了产业培育的好时机。”
“我既然来到了忙见田村,就是这里的人,不管是赚是赔,我愿意带头种植。”老常声音不高,但掷地有声。
“常书记,有您带头,我们一定会干好!”
言出必行,常雷说干就干。他与村支书、工作队员、自然村长等13个人一起,每人掏出5000元,凑了65000元,包租农户的105亩土地,正式种起了烤烟。
大家把村上的各项工作统一进行了分工,研究决定,包村干部罗班建、镇烤烟工作队员李建强、第一书记常雷3人具体负责烤烟种植工作。随后,“三人小组”把党旗插到田埂上,把组织生活搬到了烟地里。
当地有句俗话:“烤烟,就是烤人”。
种植烤烟,大约要6到7个月的周期,而且工序特别多,一棵烤烟从种在地里开始,烟农要在上面摸300多遍,包括整地、打垄、拉肥、施肥、铺薄膜、修路、拉水管引水、挖水池、拉烟苗、插苗、浇水、补苗、无数次打药、揭膜培土、除杂草、掐烟尖、点药、整理脚烟叶、摘烟、夹烟、装炉烤烟、出炉、入库……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
出炉的干烟需要按照6个级别分拣、捆扎、保存,最后要用车拉到烟站。烤烟种植一旦开始,人就停不下来了,直到把烤好的干烟分级筛捡卖出,才算结束。
“没有不操心的事儿!”老常的种烟故事一把心酸一把泪:垄距1.2米、株距0.5米的宽度,一份也不能差,差了就得重新来;为了解决缺水难题,老常买了近7公里长的管子,铺设后多处漏水,手忙脚乱;有时候在地里忙到夜里十一二点,早上四五点又跑到地里;烟地里蚊虫多,老常的手被叮咬得又痛又痒,全是伤疤,清凉油不能离身;夏天的大太阳最受不了,露在衣服外面的地方晒掉了好几层皮;有一次从拉烟车上摔下来,三处摔伤、两处软组织损伤,差点骨折,手机也摔烂了……
半年多时间里,老常与大家早出晚归,“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为了确保在时令内完成烟苗移栽,今年他放弃“五一”假期,与农户们在烤烟地里度过了真正的“劳动节”。
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许立荣到村里调研脱贫攻坚,见到老常,拍着他的肩膀鼓励他说:“你放心,如果种烟亏了,也不能让你亏,集团给你兜底!”让老常倍添信心。
“最好的一颗达到了20批叶子!”老常指着他的烤烟,仿佛那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看着“常书记”的成果,持观望、怀疑态度的村干部和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北京来的干部都能在这种地,说明我们的地好啊,可不敢让这地荒了!”村民说。渐渐地,烤烟种下去了,四季豆、西兰花也都种下去了,忙见田再没有闲田。
“忙人”老常
帮助健全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这是老常作为村第一书记铭记在心的四大职责。特别是为民办事,他将其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哪怕是一些看似婆婆妈妈的“小事”。他说,扶贫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人民群众的大事。
入夜的忙见田村,万籁俱寂。忙完一天的工作,趁着夜色走村入户是常雷的工作日常。
鲁瑞晶趴在窗口,望着连绵的远山。山外的灯火照亮了天空,却照不进村子。
瑞晶家是建档立卡扶贫户,家里的老人都是肺结核,没有劳动能力。父亲长年卧病在家,哥哥读着大学,全家都靠母亲在外打零工赚得的微薄收入养活。瑞晶是个聪明的孩子,今年也要高考,如果考上了大学,这个贫困的家会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去年8月,老常到瑞晶家走访,发现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瑞晶正在为学费一筹莫展。
当务之急是解决上学费用,常雷当即向老同事们发出了求助信息。老同事们纷纷要求加入“爱心资助”行列,建了“瑞晶助学微信群”,并起了名字叫“大家”。在群里,每人每月给瑞晶出500元。
“叔叔阿姨们,我开学啦!”“大家”圆了瑞晶的大学梦。
阿面寨自然村海拔1640米,村民用水主要依靠山泉,可每到春末夏初,山泉就会自然枯竭,村民用水成了老大难问题。靠天吃水不是办法,村民们缺水的情形、盼水的心愿牵动着常雷的心。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他常常一人翻山越岭、走村访寨,寻找水量大、水质优的新水源。经过多次勘察,常雷选择了在松林村水池附近开口引水。
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松林村是种烟大户,也是用水大户,“肥水岂能流入外人田”?松林村根本不乐意。老常马不停蹄赶去松林村做工作,一次次的沟通协调、“软磨硬泡”,终于取得了松林村的支持。
水源地有了,引水工程便正式提上日程。在解决了施工经费后,老常发现,施工材料又不够用了。引水需要的水管总长度为4500米,此前村里因为种烟已有铺设的水管1868米,还缺2632米。
“李主任,阿面寨缺水季就要来了,能不能想想办法,帮我们解决一下?”第二天一大早,常雷与阿面寨挂职村长李建强赶到镇政府,“堵”住了镇水务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强,通过他向县水务局递交了一份项目支持申请。经多方协调,县水务局同意了引水方案,并为忙见田村提供了2600余米水管和一些配件支持。
水管架通的那天,所有在场的村民都把手伸到水管下面,迎接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水”。当清冽的自来水流入手心,他们开心地笑了。
忙见田村大田组村组路,晴天颠簸、雨天泥泞,早该修了。老常协调来10万元修路款,但这点钱修一公里都不够。他着急了,找到大田组的组长,召集村民做思想工作,决定村组拿出一部分钱,每户再出500元钱,凑在一起把路修了。大田组29户,凑了10万元。老常发动农户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己去借来修路工具,自己拉沙子、拉水泥,用了不到10天,路修完了,原来特别颠的路,变成了20厘米厚、3米宽的水泥路,村和村之间的路通了,村民的出行方便多了。
军人出身的老常并不是大老粗,还是善解邻里矛盾的好手。去年7月份,村民的鱼塘里,流进了屠宰场的污水,鱼塘臭了,鱼都飘了起来。村民火冒三丈,跑到村长家里讨说法,并向屠宰场索赔3万元。屠宰场没当回事儿,不愿意赔。老常闻听,当即陪着村民,并拉上村组长和镇上的相关领导,去找老板沟通。老板不在,老常他们就一直等着。最后老板出面了,坐下来商议。老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出相互理解、各退一步的建议,最后村民获赔1.8万元,鱼塘的水也换了,注入了新的水,问题一天内解决了。
作为第一书记,常雷始终把党建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他经常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把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脱贫攻坚必然无往不胜。”
在常雷的协调下,忙见田村作为试点,大胆实践“企业支部和农村支部”结对共建机制。聚焦群众得实惠这一中心,提出“共商一个发展规划、共建一个活动阵地、共住一间特色民宿、共融一次组织生活、共创一批实践基地、共谋一个特色产品、共树一批干部人才”等思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开展“支部+支部”结对共建,让“永德山”与“中远海”实现了“初心相印”。
2020年5月16日,永德县脱贫摘帽。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不摘”的明确要求,认真履行定点扶贫职责,忙个不停的常雷又开始构思忙见田的“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看来,他又将增加一个新身份了。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