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五中全会释放出一系列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信号,在这些信号中也蕴含着新时代中日合作的诸多机遇。
为此,《人民中国》对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徐祥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张季风进行了专访。他们在解读五中全会公报的基础上,对中日合作迎来的机遇与发展前景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展望。
信号一
构建以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张季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但当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来自美国的施压,导致全球的生产链、产业链出现断裂。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不能过于依赖外部市场,因此我们提出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将会给世界经济和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信号二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张季风认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开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二是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三是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四是优化布局、提高质量。这与中国经济从追求数量型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增长是相呼应的。
张季风提到,中国和日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一些传统的产业上。今后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过程中,中国的服务业、金融市场如得到进一步开放,中日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将是大有可为的。
特别是“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其中包括基础理论、产品制造以及经营管理的创新,这些方面中日两国都可以进行合作,甚至共同开发核心技术。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领域,中日两国各有优势,具备互补性。日本将要设立“数字厅”,准备在数字经济上发力。中国在这方面也具备巨大的发展实力和市场基础。而且,两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国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中国也将逐步完善、健全相关制度和合作机制。因此,在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下,中日合作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信号三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徐祥临认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党中央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以贯之的。“优先”首先是取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其次,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新四化”中,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短板。为了保证发展全局协调稳定,它需要得到优先补齐。
至于“全面”,我们要看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粮食问题,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山东省代表团参加讨论时,提出农村建设要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只有全面推进“五个振兴”,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才能够行远行稳致远。
从“十四五规划”做出具体的部署,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在实现农村脱贫攻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加大投入,采取更扎实的措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我相信在5年以后,乃至放眼2035年,我国农业农村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不仅在农村面貌上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粮食生产潜力上,也会通过建设高标准田,形成1.5万亿斤以上的生产能力,农民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地提高。
徐祥临指出,中国优先、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也给中日农业合作创造出广阔的空间。日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是个“优等生”,他们的体制机制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例如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在整合、利用、分配农村资金资源方面就发挥了很好的金融功能。再有,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农产品栽培技术等也值得我们学习。
中日自古重视农业,都曾经奉行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两国的先辈给我们留下许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技术。但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农药、化肥滥用,造成水体与土壤污染。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当今时代,两国科学家有必要充分交流,紧密合作,将先人的智慧同现代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造福两国,造福人类。
另外,中日两国的农耕文化曾经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东亚文明。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农业合作,将东亚文明发扬光大,让两国人民在同根同源的文化环境中和谐相处。
信号四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国家战略
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张季风认为,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难题。现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28.7%。去年,中国的这一数字虽然为12.6%,但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已经达到1.7亿人,远超日本总人口。而且据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日本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从政府的政策方针、到养老设施、康养产业等方面,都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两国在共同开发康养产业、建设养老设施、老年人的医疗医药产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中国有广阔的市场,特别期待中日两国在康养产业上的合作,能够成为21世纪两国间的一个标志性合作。
信号五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张季风指出,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日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汲取。实际上,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从2006年起,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已经举办了13届。此外,民间的合作项目不胜枚举。例如,许多日本的民间友好人士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开展植树造林等。
但总体来说,中日两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是相对零散的。期待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框架下,两国能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领域实现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合作。
采访:李家祺、沈晓宁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