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是否会真正成为过去?
今年疫情让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线上问诊的就医新方式,建立起了对线上医疗的信任,并由此逐步培养起了新的就医习惯。这也进一步促使“互联网+医疗健康”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但真正的医疗革命是把诊前、诊中、诊后完全打通,形成闭环。当前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否意味着一场真正的医疗革命,还面临哪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大势所趋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了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以及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降低了线下聚集的感染风险,也保障了群众的医疗需求。”数字健康企业“微医”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疫情证明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价值,顶层设计也持续突破,政策利好频现。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3份涉及互联网医疗的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等。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更联合发文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10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有关情况时称。
“‘互联网+医疗健康’中国本身就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本质是医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这个进程是大势所趋。”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欣阳如是说。
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智慧医疗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智慧医疗市场将继续扩大。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这样表示。同时,市场成长与政策支持叠加,也进一步推进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扩大投资的热情。
限制和挑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闫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国家层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其发展仍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诊疗病人需要面对面通过“望触扣听”采集第一手资料,以免误判,目前通过互联网高清传输技术,“看”的问题解决了,“触”“扣”“听”因为要做接触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等,尚未能解决。
第二个限制是法律法规层面的。如国家把复诊患者纳入了互联网诊疗范畴,初诊病人持保留态度。但通过实践发现个别科室、个别病种如皮肤病,首诊通过互联网视屏可以进行诊疗。因此,互联网医疗首诊是不是可以在一定条件限制范围内放开,需要进行实践后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界定。
第三,《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必须依靠线上监管平台进行严格监管,但是各地监管平台的建设进度和完善程度不均等,也部分地影响发展互联网诊疗的速度。
“互联网诊疗入医保政策落地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国家已经放开了医保支付的政策门槛,但各地医保支付类政策的落地仍相对滞后,互联网医院入医保速度仍较慢。”微医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医药保数据壁垒也有待进一步破除,以实现全程一站式医疗服务体系落地。
由于当前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医药企业和零售机构之间未能打通数据接口,数据壁垒坚固难破,医药医保数据尚难完成互联互通,导致大量线上复诊、购药及医保划价过程必须人为介入审核、校验,严重影响行业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效能。同时,以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机制也尚未建立,不能真正构建起患者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档案。
在宋欣阳看来,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学、信息和商业三个领域。具体表现为互联网远程诊疗带来的医疗风险、信息化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保险结算的覆盖三个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出了问题就“因噎废食”,应当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态度。
闫勇建议,首先应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严格限制“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中医疗安全、医疗质量保障、患者资金安全、患者隐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在诊疗中发现的新问题制定契合实际的政策,并逐步建立药师审方机制。其次,要逐渐摸索监管的范围和内容。互联网诊疗和实体医院之间涉及到各方面流程的磨合。此外,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有着明显的需方选择的市场特征,也应逐步建立分级诊疗的网络机制。
将带来业态重塑?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为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互联网医院这一新业态终于站上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期。
“当下大医院、院长、专家等对互联网医疗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互联网医疗可以真正落地中国的分级诊疗。通过互联网医院为支点,向上连接大医院,向下连接基层医疗机构,向后连接药品、器械、检查检验等产业相关的供应链,向前以老百姓为中心,打通医保和商保,真正构建更高效的、新型的、以健康为目标的数字化共同体,帮助各地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微医上述负责人说。
无疑,互联网医院除远程诊疗提升医疗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外,也将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医疗技术应用进行重塑和优化,为医学发展带来里程碑的变革。除了随着发展产生的新问题,互联网医院的总体是有利于人民健康和医学进步的。
在宋欣阳看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对整个医疗体系的发展将带来业态重塑。近期将表现为线下医疗与线上医疗两种业态的竞争,一是部分非操作性的线下医疗活动将分流到线上;二是偏远地区或三四线城市的患者将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问诊或诊疗,分流到线上;三是知名综合性医院的优势科室和专科医院的特色病种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放大头部效应,提升“获客”优势。
中期看,随着互联网医院保险和监管的完善,将对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带来巨大的冲击,将产生一批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红”医院。远期看,患者选择医院将更倾向于大数据给出的“治愈率”和“好评率”,而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远程诊疗、便利配送、保险闭环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医疗行业中的优势。
闫勇则认为,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是一个新的形态,但不应该也不会破坏现有的卫生服务体系,而应朝着便民惠民的方向去努力。未来,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新的服务体系、服务形态,也可能会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